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和目标指向,也是提升国家话语权、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需要和重要任务。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党校(行政学院)的基本任务”部分明确提出“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党委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进一步突显了党校在新时代的职责定位与发展方向。应深刻把握党校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充分发挥其在理论创新、政策研究和干部培训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持续探索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现实路径、推进策略与具体举措,切实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党校智慧和力量。
牢记初心使命,展现责任担当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迫切需要回应和阐释“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等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与此同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亟须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之路”“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深刻提炼“中国奇迹”背后的“中国之理”。这些都对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寄予了殷切期望。党校(行政学院)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和“党和国家的重要智库”,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教师是我们党直接掌握的一支教师队伍,是我们党一支不可多得的理论力量。不论是基于党校(行政学院)自身的功能定位,还是党和国家赋予的职责使命,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都是其必须履行的重大责任和时代担当。因此,党校(行政学院)应当好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主力军,聚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与实践问题,加强前瞻性、储备性、对策性研究。既要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宣讲者,更要努力成为基于中国实践、提炼中国经验、构建中国范式的理论生产者和体系建构者,奋力成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坚力量。
发挥独特优势,贡献党校力量
党校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方面具有独特而显著的优势,这是其履行使命、作出贡献的重要基础。首先,党校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以研究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任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键力量,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其次,党校作为党委的重要部门,与各级党政机关联系紧密,能够及时对接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需求,具备开展对策与应用研究的独特条件。再次,党校学员来自改革发展稳定一线,他们对现实问题有深刻洞察,对政策执行有丰富经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纽带。最后,全国党校系统拥有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组织体系,汇聚了一支既精通理论又熟悉实践的教研队伍,能够开展系统性、大规模调查研究,持续跟踪国家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扎实的实证支持。
持续探索路径,贡献智慧力量
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论述,严格按照《条例》所确立的职责、任务和基本要求推进工作。首先,应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理论研究的基础支撑作用,重点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深入挖掘其理论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其次,推动教研咨深度融合,围绕国家发展中的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加强智库建设与决策咨询,将研究成果高效转化为教学资源,持续提升教学的政治水平、政策水平、学术水平、专业水平,不断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再次,拓展对外交流与传播渠道,积极参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注重运用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宣介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为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走向世界贡献党校(行政学院)力量。(作者系国家治理教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