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八章为党校教师队伍建设擘画了清晰的蓝图。作为党校事业的生力军,青年教师要以虔诚之心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政治方向、业务素养与作风建设的核心要义,实现全链条成长,为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以赤诚之志把稳政治方向之舵
党校姓党,决定了党校教师必须是政治上的明白人。《条例》明确要求我们“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不仅是“明道信道”的根本前提,更是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的“压舱石”。对于青年教师而言,理论根基尚在筑基阶段,实践经验相对缺乏,面对多元思潮的冲击,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对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显得尤为重要。
深化理论学习,筑牢信仰根基。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学校“马克思主义基本文献研读专项”正是为青年教师量身打造的“铸魂工程”。通过两年四学期系统化的培养,青年教师得以夯基垒台、溯源活水,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切实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真正让信仰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
淬炼政治品格,严守纪律规矩。“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校教师的生命线。青年教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课堂讲授、理论研究、社会活动中,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所有工作都朝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要把每一次“砥砺党校初心专项”活动都视为自我检视与提升的契机,学习党校人“潜心治学、虔诚问道、悉心育人”的光荣传统,将党性修养深深融入血脉。
以勤勉之行淬炼业务本领之刃
《条例》强调党校教师必须“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扎实”“专业基础知识深厚”,具备“较强的教学、科研与决策咨询能力”。面对学历层次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学员群体,业务能力的“倒挂”是青年教师首先面临的挑战。唯有练就过硬本领,才能真正实现“教研与实践相贯通”。
深耕专业领域,构建学术体系。在校(院)精心谋划下,“求是讲堂”的号角催人奋进。青年教师要珍惜这样高层次的学术盛宴,向名师名家学习前沿思想与方法论,持续深化专业领域研究,跟踪理论前沿动态,努力构建系统、扎实、前沿的知识体系。唯有深厚的学养,方能在课堂上自信挥洒,在科研中产出精品力作。
架起贯通桥梁,服务主责主业。《条例》要求“坚持教研与实践相贯通”,这对青年教师尤为关键。要带着问题意识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掌握鲜活的第一手资料,避免“空对空”。党校教师的业务能力是教学、科研、咨政三位一体的综合能力。青年教师需提升教学吸引力感染力,学会用学术讲政治;增强科研原创性时代性,产出有深度有价值的成果;强化咨政针对性实效性,为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学校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职称评审机制、成果奖励办法,正是激励我们全方位提升的“推进器”。
以敬畏之心涵养清正作风之本
“学风严谨,品德高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条例》对党校教师作风形象提出的标杆。青年教师的作风塑造,关乎党校的声誉和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根基。
弘扬优良学风,恪守学术道德。青年教师要自觉抵制浮夸浮躁、急功近利之风,沉下心来做真学问。在科研写作中,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坚决反对学术不端,维护学术净土。在教学准备中,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确保讲授内容准确无误、经得起推敲。这既是个人操守的体现,也是对学员、对党校事业的负责。
严守纪律底线,永葆清廉本色。青年教师不仅要在学问上做引路人,更要在品德上做标杆。《条例》强调“遵规守纪”。青年教师要时刻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对党的纪律、国家法律以及校规校纪心存敬畏,习惯在监督和约束下工作生活。要深刻认识党校课堂的严肃性,确保课堂讲授的政治安全。始终保持清醒,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永葆党校人的清廉本色。
作为推进党校事业的年轻一代,青年教师必当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锤炼精深业务能力,以“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涵养优良作风,努力将自己锻造为新时代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用青春和智慧在党校事业的壮阔画卷中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光辉印记。(作者系科学文化教研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