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5年8月30第十五、十六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安徽在全国抗战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与独特贡献 新四军第七师与皖中抗日根据地 凤台县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发展与现实启示 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的成立和安徽地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的成立和安徽地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作者 郭培培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际,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号召全国人民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推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动委会”)的成立,便是中国共产党主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安徽的具体体现。

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的成立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于1938年初由安庆迁至六安。随着民族危亡日益加剧,1938年2月,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宗仁接受了共产党人和安徽籍国民党左派人士的建议,愿意通过组建民众总动员委员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安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8年2月,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在六安成立。省动委会下设总务部、组织部、宣传部、后勤部、情报部等部门。周新民、张劲夫、童汉章、翟宗文等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都在省动委会负责重要工作。中共还在省动委会设立党的地下组织,张劲夫任书记。在最初两年里,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进步力量在省动委会占据了绝对优势。张劲夫回忆说:“省动委会当时是以省政府名义办的,实际上是在我地下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可以完全按地下党意图办事处理问题的。”

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积极推动全省抗日救亡运动

组建各级动委会。省动委会成立后,要求各县、区、乡镇成立动委会。舒城县动委会于1938年3月成立,霍山、六安两县动委会于4月成立,合肥县动委会、寿县动委会、立煌县(今金寨县)动委会、霍邱县动委会等相继成立。特别是1939年1月,省动委会增设了战时文化事业委员会和妇女工作委员会,将经过训练的青年大批充实到各级工作团中。在工作团的推动下,有条件的区乡镇也成立了动员分会。据不完全统计,到1939年7月,全省已有124所动委会和798所乡镇分会。

成立各种抗日工作团。南京沦陷后,大别山区成为各种抗日力量的集结地。京沪线大中城市的逃难者蜂拥而至,其中包括大批流亡青年。北平救亡服务团、上海流亡青年内地服务团、武进青年抗敌服务团以及延安派遣的陕北公学、抗大毕业的学生纷纷来到大别山区开展救亡工作。自1938年3月至1939年5月,省动委会指导各救亡团体建立了43个直属工作团和30个委托工作团以及少年宣传团、妇女战地服务团等。

开展广泛的抗日救国宣传。省动委会的抗日救亡工作主要以工作团为基本力量,致力于开展广泛的抗日救国宣传,以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仅在1938年,省动委会就领导各县分会举办了民众总动员宣传周、肃清汉奸宣传周、雪耻宣传周、兵役宣传周等活动。围绕元旦、“三八”国际妇女节、三一二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儿童节、七七事变等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省动委会还专门编印了宣传手册,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并定期召开各种座谈会,征询爱国民主人士和无党派人士关于抗日的事宜和收集意见。省动委会还通过举办集会、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演出戏剧等多种形式,使得抗日救亡的呼声在安徽大地上传播开来。

积极培养抗日骨干力量。省动委会在组织和培训抗日骨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共中央长江局和安徽省工委先后派周新民、陈国栋、狄超白、魏文伯、孙以瑾、麦世法、詹运生、史迁等一大批党员干部到安徽省动委会工作,担任省动委会的主任干事和县动委会指导员。当时中共安徽省工委建立了舒城、六安、寿县、太湖等中心县委,不少中共县级机关就隐蔽在动委会或工作团内。1939年前后,省动委会在六安麻埠举办了4期干部短训班。1939年夏,鄂豫皖区党委民运部妇女工作委员会努力争取,在六安高庙举办了为期三个月的妇女训练班,为各县培训了100多名妇女骨干。通过这些培训班,省动委会为安徽各地培养和输送了大批抗日骨干。这些骨干深入基层,组织民众团体,开展宣传动员,为安徽尤其是大别山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作出了直接贡献,当时被誉为“开辟了大别山区八年抗战中最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的历史价值

1938年2月至1940年3月,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名义上是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办,实际上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安徽特色的统一战线组织,有力推动了安徽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广泛开展。它发展了进步势力,争取了中间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了顽固势力,开创了大别山区抗战时期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青年干部,为创建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增添了骨干力量。

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虽然后期因国民党政策转向而“名存实亡”并最终被裁撤,但它的历史功绩和积极意义是值得肯定的。它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也为今天我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凝聚民族力量提供了历史借鉴。【作者单位: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