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5年8月30第十五、十六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安徽在全国抗战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与独特贡献 新四军第七师与皖中抗日根据地 凤台县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发展与现实启示 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的成立和安徽地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四军第七师与皖中抗日根据地

□ 作者 吴咏梅

毛泽东同志曾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性质、特点、意义归结为“把抗日战争与民主制度结合起来”。皖中抗日根据地(1945年改为皖江抗日根据地)是陕甘宁边区示范下的一个成功案例。皖中抗日根据地于1941年5月在华中游击区的基础上由新四军第七师创建,师部设在无为红庙三水涧村。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已扩张到东起浦江,西抵大别山,南倚黄山,北濒滁河的连片区域。

新四军第七师在无为成立

无为地处战略要冲。1941年毛泽东在为中央军委、中央书记处起草的电报中指出,“现时我在无为、桐城已有根据地,虽只一二县,其战略意义却胜过敌后大块根据地,应极端重视之”。刘少奇更是指出,“华中连成片,无为是关键”。1941年初在无为组建的渡江接应指挥部,接应了新四军皖南事变突围人员700余名。3月17日,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政治委员刘少奇致电曾希圣,指定以无为游击纵队第三支队挺进团和皖南事变突围部队编成新四军第七师。5月1日,新四军第七师在无为正式成立,全师共1900余人。同时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吕惠生担任县长。

新四军第七师奋战在皖中抗日根据地

无为周围日伪据点星罗棋布。刚刚成立的七师兵力弱小,装备不足,隐蔽发展。但在抗日血火淬炼中,七师经历了从日军据点夹缝中隐蔽发展,到在残酷的拉锯斗争中发展壮大,再到兵强马壮、锐不可当的成长,实现从战略相持到战略反攻的力量积累。1941年秋,无为抗日民主政府在经过一个多月的多点拉锯战后,击退了日伪首次对无为东乡的灭绝性扫荡。1943年3月17日,日军抽调116师团主力配合15师团一部,合计6000兵力在芜湖荻港秘密集结,分成八路,向皖中抗日根据地机关所在地发动闪电式进攻,企图夺回皖中控制权。七师各部化整为零,分兵合击,激战半个月,毙伤日伪300余人,击退日军,粉碎了扫荡。1944年,疯狂的侵华日军频繁发起多地扫荡。9月,七师皖南支队两次击退日军扫荡,拔掉巢县烔炀河六铺山日军据点,小队长川井一太郎率部投诚。10月至11月,日军自杀式扫荡进攻,损失惨重,大批日军被俘。12月,七师开办日俘训练班,成立反战同盟支部。

1945年8月10日,朱德总司令向解放区军队发布进军令。七师开始全线反攻。皖江抗日军民奋勇杀敌、势如破竹。8月17日,七师收复无为县城。

新四军第七师在皖中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在全面抗战期间,中共中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成为全民族抗战的指导。新四军七师坚决听党指挥,将皖中抗日根据地建设得欣欣向荣,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组织、思想基础。

1943年春,中共中央华中局指示,各级党政机关及群众团体立即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动群众,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在这一号召下,皖中抗日根据地军民迅速行动,仅1943年就开荒7000余亩。为保障军需民用,根据地大力兴办各类工厂,开采小型矿山等,发展公私合营经济加强生产,产品销售到国统区和敌占区。同时在敌占区上海租界,通过爱国人士石原皋兴办“仙鹤药厂”,秘密生产盘尼西林,又以合资企业为桥梁,套购军用稀缺物资。为恢复金融秩序,1943年6月,皖中行署成立“大江银行”,发行“大江币”。从外地带入货币按规定比值兑取大江币方可在无为市场使用。收集的其他货币用于采购敌占区物资和上缴军部。至此,大江币迅速进入根据地市场流通,金融活动起死回生。据新四军赖传珠参谋长日记的不完全记录,1942年底到1945年春,七师支持军部及通过军部转交五师的现款约达5300万元法币,折黄金26.5万两,甚至一年间上交现款就20倍于国民党政府三年拨付新四军总经费。

七师和地方政府创办了六所干部学校、短期干部培训班和中学,军民边抗战边生产学习。1942年3月,皖中区党委开展整风学习和百日练兵活动,大大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军事能力。为加固长江防洪屏障,1943年县长吕惠生带领数十万民工,修建了一条长15华里的黄丝滩新堤,后命名为惠生堤。取其名又取其义,惠及民生。为了广泛武装抗日群众,“寓兵于民”,1943年10月3日,皖中人民武装委员会在无为县恍城区成立,金笑侬任主任。同时还成立了皖中人民抗日自卫军司令部,吕惠生兼任司令,曾希圣兼任政委。

1945年3月,皖中行政公署改称为皖江行政公署。此后,根据地由“皖中”改为“皖江”。10月,为避免内战,七师奉命北撤,队伍陆续离开无为。

新四军第七师从1941年5月1日在血泊中诞生,兵力不足2000人,控制面积不超过4000平方公里,人口不过百万。到1945年北撤时,已拥有主力部队3万人,地方武装民兵15.6万人,根据地面积2.25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余万,14个县级政权。到抗战胜利前夕,皖江根据地形成了完整的党的组织体系。(作者单位:黄山市委党校)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