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5年8月30第十五、十六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安徽在全国抗战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与独特贡献 新四军第七师与皖中抗日根据地 凤台县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发展与现实启示 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的成立和安徽地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凤台县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发展与现实启示

□ 作者 黎彦

凤台县抗日民主根据地,作为淮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淮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新四军部队支援下,于1940年前后在淮南这片土地上第一次建立起来的革命根据地。它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心脏,不仅是皖北抗战史上的战略支点,更以其独特的历史轨迹,彰显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汲取奋进力量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

应势而生:在复杂斗争中开辟敌后阵地

根据地创建的深厚组织基础。1924年,黄天伯、程锡简等上海大学学生受党组织派遣回乡宣传革命,建立早期党组织,并组建了淮岸小组、革命妇救会等进步团体。土地革命期间,党组织领导工农运动,发起白塘庙武装起义、黄家坝暴动等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抗战全面爆发后,凤台党组织恢复活动,1938年经中共安徽省工委批准,恢复中共凤台县委,为根据地创建打下组织基础。

军事保障是根据地创建的关键。1939年6月至9月,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进抵淮上,在怀远、凤台、宿县、蒙城等地主动出击日伪军。1940年7月,部队再次挺进该区,在怀远龙亢成立淮上地委和淮上办事处(后改行署),为凤台县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提供了军事保障。

统战工作的成功开展是根据地创建的重要突破口。面对控制潘集战略要地的红枪会组织,豫皖苏区党委派新任凤台县委书记陈元良携彭雪枫亲笔信与首领王鹏飞谈判,最终成功争取该组织。1940年7月,部队进驻潘集,成立凤台办事处,行使县级政权职能。1941年,办事处升格为县抗日民主政府。至此,一个东至高皇、西抵尚塘、北达万福集、南至架河,面积630平方公里、人口20万的根据地正式形成。

多维并举:在建设与斗争中巩固发展根基

凤台县抗日民主根据地成功创建后,通过政治、经济、社会的多维度建设,在复杂斗争中得到巩固发展。

巩固政权与安定社会。在党的领导下,根据地政权建设采用“三三制”原则,迅速构建了完整的行政体系。至1940年11月建成5个区、23个乡级政权,设立党支部37个,发展党员507人。地方武装与主力部队协同作战,有力打击日伪军和土匪势力,全歼日伪绥靖六团,显著提升根据地控制力,获彭雪枫师长通令表彰。

发展经济与保障供给。为支援抗战与保障供给,政府制定了合理且深得民心的财税政策,区别征收行商税、营业税及农业累进税,对军属及贫困农户予以免征。利用沿淮口岸设卡征税,标准为货值1%,紧缺物资实施减免。1940年10月即征公粮127.2万斤、税款2.2万元,有效保障了军政供给与民生需求。

全面动员与支援抗战。政府迅速动员全方位抗战,组织群众团体筹措物资。三个月内,800多名青年参军,妇抗会为前线制作军需品。加强武装训练,赢得多场战斗胜利。同时,兴办夜校、识字班,组建剧团宣传抗战,实施减租减息和水利建设,从文化和民生方面支持抗战,到处呈现一派积极生产、踊跃抗日的景象。到1941年春,迫于形势,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根据上级指示,为保存实力而随主力部队向津浦路东作战略转移。

精神永续:在历史回响中汲取时代启示

凤台县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历史虽然远去,但其坚持党的领导、发展统一战线、弘扬斗争精神的经验,却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党的坚强领导是根据地生存发展的根本保证。凤台县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成立,得益于豫皖苏区党委和凤台县委的领导,确保了政治方向和军事战略的明确。彭雪枫等人的战略规划和陈元良等人的统战工作,以及“三三制”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经济生产、社会动员的有效组织,都展示了党的组织力量和战略智慧。历史雄辩的证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根本。在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统一战线是凝聚力量、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凤台根据地的成功开辟,是统一战线策略的经典范例。在当时鱼龙混杂、各种势力盘根错节的凤台地区,党组织没有采取孤立和排斥的态度,而是以巨大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地方武装红枪会的成功争取,化潜在阻力为积极助力,堪称统战工作的神来之笔。凤台的经验深刻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继续运用好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伟大抗战精神是军民坚持斗争、克敌制胜的精神动力。无论是革命者的顽强斗争,还是平家滩伏击战的军民同心,抑或广大群众的踊跃支前,都生动诠释了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这种精神弥补了物资匮乏和装备劣势,支撑军民穿越战火、坚持到底。步入新时代,我们更应弘扬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伟大斗争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作者单位:淮南市委党校)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