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承载徽州文化的众多徽州祠堂、牌坊、匾额、家谱家训以及科第蝉联、累世簪缨的历史记载等以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展示着徽州人与国共生的家国情怀,与国共生成为揭示徽州社会持续近千年稳定和兴盛繁荣的核心密码。
文教熏陶:家国情怀的内化养成
朱熹思想在徽州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刻影响着徽州社会的文教系统。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孔子之后,中国传统社会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南宋宁宗认为:“朱熹发六经之韵,穷百氏之源”,宋理宗用祭祀孟子的礼仪祭祀朱熹,宋度宗诏赐其家乡婺源为“文公阙里”,与“孔子阙里”荣誉相等。随后,历代王朝视朱熹为圣人,将其思想定为官方哲学。1314年,元仁宗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明朝将它列为科举考试标准。作为朱熹老家的徽州,也积极继承和发扬朱熹思想。休宁《茗洲吴氏家典》记载:“我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则宜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待,而以邹鲁之风传之子若孙也。”一是广泛开展蒙童教育,教授包括家国情怀在内的朱熹思想。据道光《休宁县志》记载:“自井邑田野,以至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不少较大的村有蒙学馆舍数所至十余所。二是积极推进书院教育。聘请饱学之士和有名学者主讲,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课堂讲授等方式,研习儒家经典,兼论时政,为国家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三是健全科举考试奖励体系。资助青年才俊日常学习和赶考盘缠,考中举人和进士等功名者还有物质和名誉奖励,如某些公共场所以其名命名之。在此过程中,整个徽州社会,朱熹思想走向平民化,不仅“入门入户入厅堂”,而且“入心入脑入血脉”,家国情怀得以养成和延续。
仕宦引领:先公后私的家国情怀
有远见的仕宦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通常不愿看到并极力避免与国家利益相冲突的行为,甚至有时为了国家利益牺牲自家利益,这既是一种爱国利民的家国情怀,又是在传统国家中保家尽孝的重要策略。清末翰林许承尧曾言,“吾乡昔宦达,首数雄村曹”。歙县雄村走出的最大官员即清朝道光年间首席军机大臣曹振镛在面临陶澍盐政改革时作出了明智选择。彼时,始于明初的引盐制,伴随两淮盐政衙门设置的限制性程序增多,对盐商盘剥愈烈,加之总商从源头垄断盐业经营,促使两淮盐价节节攀升,而低价私盐屡禁不止,不仅使人民苦不堪言、怨声载道,而且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淮南“亏历年课银五千七百万”,淮北“亏银六百万”。时任两江总督陶澍打算改革盐政,“惟有大减浮费,节止流摊,听商散售,庶销畅价平,私盐自靖”,而这势必极大损害老师曹振镛的家族利益,其家世代为两淮盐商总商,曹振镛认为改革于国有利,不以一家之私而费国事,遂支持陶澍。并且,面对其他大盐商请其劝阻改革的游说,一口回绝道:“焉有饿死之宰相家?”充分体现了先公后私的家国情怀,赢得了世人好评。
徽商力践:义利兼顾的家国情怀
在古代乡村社会,“豪门大户”利用权势霸占土地,草菅人命,横行乡里的现象比比皆是。而徽州贾尚利,儒尚义,义利兼顾,积极向国家捐输、参与地方公益事业。一是经济上的捐输。据记载,徽州盐商从康熙至嘉庆时期曾捐输河工银511.76万两,谷10万石;灾济银277.9596万两,谷22.946万石。其中最典型的是清乾隆年间的歙县人江春,任两淮总商40余年,“每遇灾赈、河工、军需,百万之费,指顾立办”,获得朝廷嘉奖,“加授布政使衔,荐至一品”,成就了“以布衣上交天子”的佳话。二是社会上的义行。许多徽商积极参与建祠堂、修宗谱、济贫族、办义学、立文会、建书院、设义塾、修路桥、设社仓、建义塚等公益活动,避免了“守财奴”、为富不仁等负面印象,提升了自身美誉度,增加了获得国家认可的机会,缓和了贫富分化造成的紧张社会关系,从而达到了利己、利国、利社会三者融合的效果。
宗族规范:家国情怀的定式传承
国有法,族有规。传统国家权力体系的网络神经自上而下一直延伸到乡村,但是迫于财政压力等,乡村社会中的诸多治理权被赋予宗族和乡绅,宗族和乡绅则主动把族规与国家法律糅合起来,有效调节乡村自治权与国家行政权的关系,增强自治的合法性和执行力。一是族规呈送官府备案,获得官方承认和支持。如明朝《新安许氏世谱》记载了许氏为创祠、修谱、立宗法三事呈徽州府,获得段知府和吴推官的肯定和褒扬。二是完税为荣。自古以来,缴纳皇粮国税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按时缴纳是具有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不仅涉及宗族声誉,而且直接关系到身家性命。因此许多徽州宗族将按时缴纳皇粮国税写入族规,人们“藉蔽风雨,计其上下之期,裹粮而往,惴惴焉以误公为惧”。三是标识性警示教育。通过雕刻、绘画、名称等内涵的标识性故事教育人们,如绩溪湖村章氏宗祠照壁上的“贪兽”图警示子孙:经商不可奸,当官不可贪。绩溪瀛洲章氏清忠祠告诫子孙:清正忠诚,清廉公正,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本文系2024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地方性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农村治理创新的安徽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4CXQ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