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皖西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修建了淠史杭水利工程,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亩均投资最低、灌溉面积最大,唯一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特大型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60万亩,惠及安徽、河南2省4市,孕育出了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的淠史杭精神。新时代,要传承好淠史杭精神,以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奋力谱写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新篇章。
淠史杭精神的丰富内涵
绝境突围的自力更生精神。自力更生是人民磅礴伟力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不屈奋斗的精神面貌。为了江淮丘陵田地的灌溉,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委未雨绸缪,提出挖渠引流,把大别山的水引到合肥和皖东。六安地委响应省委号召,自1958年8月开始带领人民修建淠史杭工程。面对艰巨的工程量、匮乏的物质资源、落后的施工方法,皖西人民没有向艰苦条件低头,而是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主动筹备谋划,自力更生开展工程建设。皖西人民自带工具、自备口粮,近百万民工、干部和职工以公社为单位,成立了近万个水利团和6400多个突击队、战斗队,自制土炸药,自建水泥厂,自筹石木材,用十字镐、独轮车等工具,肩挑手抬,完成了宏大的淠史杭灌溉工程。据统计,截至1972年干渠基本建成通水,工程总投资5.92亿元,其中3.2亿元为群众自筹,占总投资的54%。正是因为人民群众自力更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战天斗地的豪情,创造出了新中国水利史的奇迹。
磨难砺志的顽强拼搏精神。顽强拼搏是皖西人民不畏艰险、勇敢战斗的真实反映。在党的领导下,皖西人民通过14年拼搏,建成了世界级灌区。淠史杭灌区渠道总长25000公里,80%都建设在江淮丘陵地带。这一地带地势复杂,遇到高岭山冈,需把冈岭切开;遇到沟壑洼地,就要填土筑堤;遇到自然河流,需要开挖地下涵洞或凌空架设渡槽。整个淠史杭灌区涵盖6大水库、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和21万多座塘堰,同时还修建了各类渠系建筑物。整个淠史杭工程建设,人民群众完成了近6亿立方米的土石方工程,若这些土石方围成一米宽一米高的长堤,能绕地球十余圈。广大人民群众用辛勤汗水在大别山下架起了一条人间“天河”。
舍己为公的牺牲奉献精神。为了修建淠史杭工程,无数个家庭壮劳力以及约10万名妇女,舍小家、为大家,有的甚至为了修建工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为建设大别山区山谷水库、淠史杭工程和沿淮蓄洪区,皖西革命老区淹没了50万亩耕地,搬迁了50万户居民。建设者们呕心沥血、贡献智慧。工程技术负责人黄昌栋,为了实地勘察和精准测量地形,经常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由于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黄昌栋最后被确诊为肠癌晚期,1964年5月,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42岁。正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以自己的生命保障工程的修建,才创造了淠史杭工程的伟大奇迹。
循理求是的科学求实精神。科学求实是淠史杭工程修建成功的关键。淠史杭工程指挥部领导和技术人员尊重科学规律、坚持实事求是,遵照水利工程建设规律,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一套科学建设工程方案。淠史杭工程有大量中小型水库和成千上万个塘坝作为反调节水库,体系完备,功能明确,节水节能,采用了南方丘陵山区独有的灌溉工程系统——“长藤结瓜”式系统。设计者们根据当地丘陵地形地貌,采用1/20000比降,沿高线布置渠道,实现了灌区80%自流灌溉。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探寻科学的施工方法,“劈土法、洞室爆破法、倒拉器法”就是淠史杭工程施工的三大法宝。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淠史杭工程总体设计为首届科技进步一等奖。这种科学求实的精神,不仅保证了淠史杭工程的质量和效益,也为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新时代传承好淠史杭精神
守护遗产根脉,筑牢传承阵地。淠史杭精神的物质载体与历史记忆是传承的根基,需通过系统性保护构建坚实阵地。对淠史杭工程相关遗产进行全面普查,建立涵盖物质与非物质的遗产名录。按照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分级,对核心遗产实施重点保护。对建设者进行影像记录,抢救性采集口述历史,为精神传承保留鲜活素材。依托学校、企业、社区建立“淠史杭精神学习驿站”,定期开展主题宣讲、史料研读活动,让遗产阵地成为精神传播的“活课堂”。
繁荣文艺创作,讲好精神故事。文艺作品是精神传播的重要载体,需通过多元创作形式,让淠史杭故事深入人心。鼓励文艺创作者深入灌区采风,创作反映淠史杭精神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以真实故事增强精神感染力。鼓励创作电视剧、电影,以“修渠人”“守渠者”的群像故事来诠释精神。举办主题文艺汇演,组织地方剧团编排淠史杭精神的戏曲和歌曲在各地巡回演出。开展文化活动,举办淠史杭精神主题征文比赛、摄影大赛,鼓励民众用文字和镜头记录对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推动文旅融合,丰富精神载体。以文旅融合为纽带,让淠史杭精神在体验与互动中实现广泛传播。整合淠史杭工程沿线的纪念馆、乡村风貌等资源,设计“红色水利研学线”“生态灌区体验线”等主题旅游线路,让游客在参观中感悟精神内涵。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制作淠史杭工程纪念徽章、特色农产品礼盒等,让游客带走淠史杭记忆,传播精神火种。支持沿线乡村发展民宿经济,打造“渠边人家”主题民宿,通过住宿体验传递精神文化。
建立长效机制,激发传承动力。建立健全传承淠史杭精神的长效机制,是确保这一工作持续推进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淠史杭精神传承工作的支持力度,包括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淠史杭精神的传承工作。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推动皖豫相关地区联动传承,扩大精神影响力。建立激励机制,对在传承淠史杭精神方面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者单位:六安市裕安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