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强调“加强徽州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及黄梅戏文化等研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全省上下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中,黄梅戏文化的传承发展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回望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全面研究黄梅戏的文化内涵、剧种特质,关注黄梅戏文化传承发展在当下的现实状态,探寻其未来方向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是学界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黄梅戏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至90年代末,黄梅戏艺术传承发展成绩显著。《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等经典剧目,彰显了黄梅戏的艺术特色,促进了黄梅戏快速、高质量发展;《貂蝉》《王昭君》《郑小姣》等黄梅调电影、电视剧的大量涌现,拓展了黄梅戏的发展路径;《徽州女人》在叙事风格、舞台呈现等方面的大胆尝试,对于戏曲创作如何守正创新、如何创新性发展有重要的探索意义。然而,新世纪以来,黄梅戏艺术传承发展态势相对滞缓。近二十多年新编黄梅戏剧目中力作较少,黄梅戏艺术创作呈现出经典匮乏的显著特征;黄梅戏院团普遍存在创作能力弱化、后备力量匮乏等系统性问题;新技术与新的传播方式、新观众与新的审美习惯,都对黄梅戏的传承发展带来挑战。如何在尊重黄梅戏艺术传统自身特征与发展规律的同时,做到守正守住精髓、创新创出高度,成为决定黄梅戏未来发展走向的核心命题。
黄梅戏文化传承发展的当下努力
面对发展滞缓现状,黄梅戏从业者并没有陷入空谈和等待,而是在剧目创作、人才培养、文旅融合、科技赋能等方面积极顺应时代变化,大胆探索和创新。黄梅戏剧目创作在展现地域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反映社会现实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尝试,创作出《大清名相》《不朽的骄杨》《延年和乔年》《鸭儿嫂》等优秀作品;黄梅戏青年人才培养在剧团、高校呈持续推进态势,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安庆师范大学分别推出青春版《女驸马》,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连续举办“今日头牌”个人专场演出,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安庆师范大学等六所高校持续输出黄梅戏专业人才;黄梅戏与文旅融合发展表现出极高活跃度,安徽省“百场黄梅唱响百家景区”活动、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安庆戏曲夜游观光巴士等活动,创造了文旅消费新场景,为黄梅戏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黄梅戏与数字人文融合创新取得明显成效,中国黄梅戏数字资源库、黄梅戏虚拟仿真教学课程、黄梅戏数字人等项目都获得良好反响。此外,近二十年来黄梅戏与游戏、动漫、歌曲等艺术形式结合实现黄梅戏“破圈”传播,在直播平台进行连麦、互动、展示、教学吸引更多年轻观众,都为黄梅戏在当下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活力。
黄梅戏文化传承发展的未来方向
黄梅戏文化的传承发展,应当以出人、出戏为核心目标,加强与科技、文旅、直播融合,加深在海外的传播与交流,同时全面梳理、研究黄梅戏文化早期发展的各部分细节,让黄梅戏历史研究的学术成果为黄梅戏文化的传承发展助力。早期黄梅戏剧本作为黄梅戏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承载着黄梅戏剧目移植、改编、演变的过程,全面、系统地进行整理研究,对于深化早期黄梅戏艺术研究有重要的文献价值;黄梅戏剧场不仅是黄梅戏演出活动的主要场所,见证着黄梅戏在各个时期的发展面貌,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与黄梅戏文化流播地域的民间风俗信仰、经济社会生活有紧密关联,调查研究黄梅戏剧场,对全面阐释黄梅戏文化有重要的作用;黄梅戏艺术家口述史的整理,既能为学术研究提供扎实的文献基础,又能为剧种的活态传承提供智慧支持。不论是剧本搜集、剧场调查、艺术家史料整理这些主体研究,还是官方政策文件、新闻报道、剧目评论等其他相关材料的挖掘汇编,都是为了呈现更加丰富、准确、完善的黄梅戏历史,以便更好地服务黄梅戏文化传承发展。
总之,我们应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抓住黄梅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机遇,推进黄梅戏文化学术研究,推动黄梅戏文化创新性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早期黄梅戏剧本搜集、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HSKQ2024D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