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巡视工作是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履行党的领导职能责任的政治监督”,首次从党内法规的高度强调巡视工作是政治巡视而非业务巡视。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的维度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巡视制度的理论基础、历史渊源、发展轨迹、时代内涵及实践功能作出考察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巡视制度的本质属性和职能定位,对新时代巡视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党内巡视制度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党内监督思想是巡视制度的理论起点。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章程《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其中第二十一条、第三十条等规定已经初具党内监督思想的雏形。尤其是在巴黎公社运动失败之后,马克思特别注意到公务人员权力的监督问题。马克思认为公众和公务人员存在着天然的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包括中央政府在内的所有公务权力应当时刻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因此,一方面要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最高的监督形式,使选举制度具备监督功能,以普选方式选出公务人员,这些人员可以随时被选举者撤换;另一方面,要实现和保证党内民主和党员地位平等,即党内所有党员无上下级之分,权利和义务一律平等,而且党员干部要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党员则要敢于监督和批评党员干部,积极营造一个党内政治民主的氛围。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导建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并在党内探索建立了监察制度对党员和党员干部进行监督,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党内监督制度发展的一次飞跃。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党内监督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创立与建设实际,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党内监督理论。列宁强调要将党的纪律约束作为党员工作和活动的准则,对于“一切可疑的、不可靠的和不坚定的俄共党员都必须清除出党”。同时,列宁强调要以领导干部为监督重点,弥补以往对领导层监督和制约松懈的问题,特别是如果不对中央领导机关中的重要领导人行使权力的行为加以规范,一旦其以权谋私将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危害。1920年,俄共(布)建立了中央监察委员会作为专门的党的监督机构,该机构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以及参与权、监察权、质询权等诸多权力,起到了防止滥用权力和防范滋生腐败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党内监督思想是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有益探索,对中国共产党党内巡视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新时代党内巡视制度的历史逻辑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是巡视制度的智慧宝库。巡视制度是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效果来看,中国古代巡视制度一方面通过监察百官、整顿吏治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管,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央及时了解地方民情民意以及社会动态进而采取措施调和矛盾,最终达到维护稳定、巩固政权之功效。但是,中国古代的巡视制度根本上是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服务,甚至可以说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发展过程就是巩固和强化君主集权制度过程的缩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古代巡视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和完善党内巡视制度提供了历史经验和智慧。
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为巡视制度提供宝贵经验。巡视制度的诞生与规范。1922年,党的二大确立了“特派员”制度,具备了巡视制度的雏形。1925年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成为了中央部署推进巡视工作的开端及重要标志。1928年,党的六大再次强调了巡视指导工作,随后便发布了党内第一部《巡视条例》。1931年,党中央通过《中央巡视条例》,细化了巡视制度的基本内容,标志着党内巡视制度正式建立。巡视制度的探索与缓滞。新中国成立以后,党成立了党的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对巡视制度开展了深入探索。“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在党内监督等重要问题上做出较大调整,专门的监督机构也被撤销,对巡视制度的探索就此中断。巡视制度的恢复与重构。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并先后多次颁布文件推动开展恢复和重建党内巡视制度的工作。2009年,专门规范巡视工作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颁布实行,为巡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规范指引。至此,巡视制度历经探索初步实现制度化重建。巡视制度的创新与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巡视工作要在政治高度上突出党的领导、在政治定位上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在政治要求上抓住党的建设。2017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明确提出,“深化政治巡视,聚焦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新时代党内巡视制度的实践逻辑
巡视制度是党坚持人民立场加强群众监督的重要举措。关注民生热点,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巡视工作始终坚持聚焦民生,准确把握并切实解决了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例如,在脱贫攻坚工作期间,党中央就曾部署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查找制约脱贫工作的突出问题并助推其得到解决,预防脱贫工作人员可能出现的贪腐问题,使脱贫攻坚工作得以健康发展。这是巡视工作支持脱贫攻坚战的体现,有效推动了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真正脱贫。鼓励群众参与,拓宽群众监督渠道。2024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明确,巡视工作要遵循“坚持人民立场、贯彻群众路线”的原则;巡视进驻、反馈、整改等情况,应当以适当方式公开,接受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监督。因此,在巡视工作中,巡视组会通过各种方式鼓励群众参与监督,使得巡视组与群众之间形成了良好互动。具言之,在巡视工作开始之前,巡视动员部署会、巡视组进驻等巡视信息都会实时公开报道,保障了群众对于开展巡视工作的及时知晓;在巡视组进驻被巡视单位之后,巡视组会及时将举报信箱、电话等联系方式向社会公布,保障了群众拥有反映问题的渠道和方式;在巡视过程,巡视组会接待群众来访,也会主动下沉基层与群众谈话,有效拓展了发现问题的渠道,提高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巡视工作结束后,巡视组会及时向社会公布巡视结果,巡视反馈和整改情况也会在党内外公开。
深化政治巡视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现实需要。震慑遏制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据统计,党的十八大至十九大的五年期间,中央纪委立案审查的中管干部中,60%以上是根据巡视移交的问题线索查处的;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在完成巡视全覆盖过程中,发现领导干部违纪违规问题线索共计5.8万余条,其中涉及厅局级干部1.3万条、县处级干部3.96万条。根据巡视移交问题线索,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案审查厅级干部1225名、处级干部8684名,组织部门对121名厅级和921名处级干部作出组织处理。巡视制度的反腐威力可见一斑,成为了震慑和遏制腐败的重要手段,从源头上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聚焦政治监督,完善党内监督体系。当前,党内监督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其构成要素包括党中央统一领导、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和党员民主监督。相较于专责监督和职能监督而言,巡视聚焦政治监督,是党内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监督方式。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新时代巡视工作应当紧盯权力和责任加强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重点检查“四个落实”情况。这些要求,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巡视深化发展实践的总结提炼,也为新征程上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明确了重点,为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提供了有力保障。(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