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4年12月15第二十三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编者按 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着力构建安徽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带动省域内区域协调发展 激发诗教传统创新创造活力 助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带动省域内区域协调发展

□ 作者 孟天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安徽考察,从赋予安徽要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积极融入国家“三大战略”到主动服务和融入重大国家战略,再到强调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带动省域内区域协调发展,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这都深刻明晰了安徽作为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区域的发展导向。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安徽放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去定位思考,放到引领带动省域内区域协调发展中去布局谋划,全面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持续发力

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树牢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不断提升长三角高端要素聚合力和国际竞争力。依托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科创产业重大平台,推深做实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支持重点领域“链主企业”牵头组建产业链联盟,协力打造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支持更多企业在上交所挂牌上市。

推进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安徽联动发展区。2023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的若干措施》,强调“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与合肥、芜湖等长三角地区城市联动发展”,这表明安徽可以依托“大虹桥”借船出海、向海而兴,全面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共享开放发展红利。重点对接大交通、大会展、大商贸以及大科创,通过资源共享、政策共通、平台共建、发展共赢等方式,打通渠道,全方位深化联动合作。

联合苏浙建设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带。安徽与苏浙省际边界线长2180公里,主要涉及17市45区县,具体包括安徽7市24区县,江苏7市16区县,浙江3市5区县。围绕“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3+N”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苏皖合作示范区、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等一批重大合作平台,共同探索“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

聚焦互联互通,高标准推动各类交通网络基础设施的跨区域衔接。加强省际对接和跟踪协调,推动包括毗邻地区在内的省际高铁、干线公路、航道、轨道交通规划对接、标准协同、建设同步,加快上海—南京—合肥高铁、宁淮城际、宁洛高速改扩建等跨省域项目建设进度,持续提升省际毗邻地区等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统筹推进省域内协调发展上持续发力

加快推动“两圈一副中心”建设。要遵循都市圈内部自身发育和圈际合作的客观机理,加强与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锡常等都市圈的联动发展,围绕长三角地区目前协同发展的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以及各自的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上合作强链、接链和补链。要不断增强溢出效应,促进合肥的创新要素、资源由中心向外围辐射、扩散,推动合肥都市圈与阜阳城市圈联动发展,依托阜合现代产业园区、临庐产业园等区域合作产业园的建设,深化“南北合作”,促进长三角西北翼能级的提升。要进一步整合芜湖自贸区、芜湖港、芜宣机场、芜申运河等资源,以江北新区建设引领跨江发展,对接虹桥枢纽、上海港、上海自贸区,实现一体化运行、一体化通关。

深化上海市与六安市对口合作,加快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以共促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支撑,立足“上海研发+六安制造、上海市场+六安产品、上海总部+六安基地、上海企业+六安资源”的“四+”合作路径,在园区、农业、红色资源、文旅康养、教育医疗等多领域加强合作。依托皖西大别山区生态功能和资源价值,深度开发其增氧固碳、净化大气、调节气候的碳汇功能,抢抓碳汇经济发展机遇。

推深做实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推动皖北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皖北是拥有全省37.8%的面积,48%的人口,这片区域是安徽发展举足轻重的板块,其所拥有的资源、区位、人口以及农业优势,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厚实底气。要用足用好结对合作帮扶机制,以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为平台,以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为纽带,根据产业基础与未来转型方向,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要加快建设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高端绿色食品4个重点产业集群,以更大力度主动、精准对接沪苏浙各类资源,依托沪苏浙城市共建园区、南北合作共建园区,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思路,共同打造皖北“四链”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

高品质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依托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等平台,探索建立长三角跨区域文旅合作平台,共同开发旅游线路和产品,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新模式。充分发挥“名山、名人、名戏、名湖”的耦合效应,强化市场互推、客源互送、人才互动、信息互享,旨在让更多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发展优势,助推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作者单位:经济学教研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