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赋予了城乡融合发展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认识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全领域共建城乡空间一体化,全链条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化,全过程推动城乡要素流动便利化,全方位共享城乡资源配置均衡化,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安徽力量。
深刻认识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深刻改写全球现代化版图的独特现代化。我国农村人口总数大、占比高,城乡结构转化任重道远,必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畅通工农城乡循环,是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增强我国经济韧性和战略纵深的重要方面;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乡村蕴含巨大的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因而迫切需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农村发展动能、释放农村巨大内需潜力,为建设强而有韧的经济循环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从而推动亿万农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科学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要义
城乡融合最早出现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混沌一体—城乡分离对立—更高水平的均衡与融合”城乡关系三阶段论述中,是一国进入高水平城镇化阶段的重要特征。城乡融合的核心要义是如何在经济和人口向少数优势地区集聚的趋势下,实现城乡间在人均意义上的平衡发展,其中蕴含三个方面的理论内涵。
城乡各自不同的经济功能体现了双方共生发展的关系。城乡是以要素互动为基础的互利共生的经济关系。乡村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土地、森林矿产等基本资源要素,城市为乡村建设提供资本、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等资源,二者互为需求和供给,形成了产品和要素资源的互动交流,构成了城乡产业融合、功能融合的基础。
城乡融合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城乡居民福祉均等。城乡融合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要破除以往城乡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进而推动城乡均衡发展。要促进城乡居民福祉均等,就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推动公共资源普惠共享,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在教育、医疗、通信等方面的差距。
城乡融合是在城乡发展耦合联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城市和乡村是空间镶嵌、结构互补、功能耦合、相互作用的复杂地域系统。城乡融合发展并非同质化发展,而应是依据比较优势原则,按照城乡地域分异特征,明晰二者主体功能,在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好规划,逐步形成功能层级分明、互联互通、集约高效的城乡发展格局。
统筹推进安徽城乡融合发展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促进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进程。安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全链条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化,大力引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产业链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一是通盘考虑城乡规划、建设、治理,塑造空间一体化治理机制。优化城镇体系,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合肥都市圈、推进皖北城镇群建设、推进皖江城市带建设、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强化县城的重要载体作用等。二是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建立健全“人”“钱”“地”等要素流动自由便利化、公共资源配置均衡化体制机制。如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
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安徽“千万工程”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彰显“徽风皖韵”。精品示范村要立足特色,对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进行整体性谋划、特色化设计。同时,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与人的素质提高的良性互动,塑造宜居、和谐的皖美乡村。(作者单位:乡村振兴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