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组带着探索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问题,在泾县茂林镇溪里凤村开展为期6天的“五同”社会实践,与当地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通过实践活动,坚定了理想信念,树牢了宗旨意识,增进了同学友情,丰富了人生阅历,也找到了问题答案。
他山之石
从资源闲置到连点成面,以项目建设推动“资源”变“资产”。茂林镇生态资源良好,境内青山环绕,三溪相抱,森林覆盖率76.6%;茂林镇人文底蕴深厚,昔有七墩、八坦、九井...二十余座牌坊,规模宏大,世所罕见,更有以“茂林三吴”为代表的人才不断涌现;茂林镇红色资源丰富,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在这里发生,7000多名新四军将士壮烈牺牲。近年来,茂林镇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坚持道路通、水利兴,建设宜居宜游美丽茂林。利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建设基础设施项目15个,总投资650万元,涉及道路建设、水渠建设、饮水工程、河堤修复等,2021年以来道路硬化超过3000米,饮水工程2个,水渠建设4700余米,产业项目配套设施3个。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以村村联营推动“独奏”变“合唱”。缺资金、缺土地、缺人才是各地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中都会遇到的问题,茂林镇“四村联营”的工作做法寻找到破题之钥。溪里凤村受限于山多地少、资源有限、缺乏产业基础的不利条件,一直是镇上的“后进生”。2021年村党组织书记王圆根据茂林镇党委政府“一核三区”产业规划,入股100万元参与实施长征村蔬菜基地项目,享受到全镇产业发展的红利。2022年沈岗村、溪里凤村、长征村、凤村村联合成立茂凤乡村建设有限公司,投资235万元建设15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招引安徽大山人竹木工艺有限公司开设木梳生产线,四个村在资源供给、管理运营、群众工作、经营销售等四个方面各司其职,共同发展集体经济,为附近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群众收入,让他们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目前2期厂房正在加紧建设中。
从基础薄弱到产业兴旺,以产业推动“特色”变“品牌”。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各地要各展其长,走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溪里风村因地制宜通过充分挖掘本“土”资源推动产业振兴。投资60万元打造溪里凤村林下香菇种植基地,种植林下香菇5万棒,年产6万余斤,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3.6万元。为解决居民居住分散,农产品交易不便的问题,溪里风村决定将本村笋干、葛粉、土鸡蛋等农产品和其他村子特色农产品整合起来进行销售,注册了茂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谷德茂林”——既与GoodMorning谐音,同时又可以体现茂林地方特点。通过“谷德茂林”农产品服务中心,每年有将近100余万元的奎峰香菇、铜山香榧、凤村粉丝、潘村蜂蜜销往全国,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务工就业90余人。为实现三“产”融合目标,溪里凤村注册了“泾县穗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谷德茂林”品牌授权经销商,同时积极申报食品加工项目,拟建造一栋200平方米厂房并申办相关食品生产许可证(SC),破除农产品销售瓶颈。
可以攻玉
学习别人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必须虚心借鉴茂林乡在推动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深入谋划、补齐短板、树立标杆、整体提升。
建强基层组织,配强乡村振兴“领头羊”。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后一公里”,建设得好不好、作用发挥强不强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战斗力和推动性。茂林镇在2021年基层党组织换届中配备了大量的“90后”村级党组织书记,这些村党组织书记有想法、有门路、肯吃苦,既是乡村振兴的执行者,也是实践者,更是带头人。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能起到“带好一班人,带富一个村”的作用。
加强人才“引育”,注入乡村振兴“源头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源头活水”。茂林镇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答案就在人才振兴上。打造特色农产品产业中有一批“土专家”保驾护航,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中有一批“新农人”返乡创业。乡村要振兴,党委政府必须要通过多方面努力,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推进结对共建,打造产业发展“强引擎”。乡村振兴不是一方的独角戏,而是多元共治的交响曲。基层党委政府要大力整合片区内各村人才、土地、资金、技术、产业等资源禀赋,依托片区内现有优势产业,统筹制定连片发展规划,优化利益联结机制,以集聚发展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探索构建村企产业发展共同体以及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和企业,成立公司发展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