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4年9月30第十八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红流万里 丹心永恒 延安整风三篇经典论著及其当代价值 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工作 学习毛泽东诗词 汲取奋进力量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流万里 丹心永恒

——红二十五军的征程与启示

□ 作者 金寨县委党校(行政学校)红色文化和大别山精神研究室副主任、高级讲师 陈仁喜

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其中,红二十五军诞生在金寨,转战多个省,行程数万里、战斗数百次,始终听党话、一直跟党走,正是“红流万里、丹心永恒”的真实写照。

光辉历程

初建:激战鄂豫皖,合力铸辉煌。1931年10月,红二十五军成立。参加鄂豫皖第三、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在商潢、苏家埠等战役中消灭大量敌人,参与根据地建设,初步显现了能征善战的特质。此后,其74师建制撤销、73师西征川陕、75师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

坚持:坚守大别山,铁血卫政权。1932年11月,红二十五军重建。先后取得郭家河、潘家河等战斗的胜利,也遭遇了七里坪战役、鄂东北和皖西北保卫战的失利,付出巨大牺牲,坚持鄂豫皖第五次反“围剿”斗争,逐步摸索出一些成功经验,为长征保留了一支重要力量。

长征:孤军万里行,威名震四方。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根据中央指示开始长征。粉碎敌人两次“围剿”,建成鄂豫陕根据地;主动出击、西征北上,打退敌人的围追堵截。次年9月到达陕北,最早结束长征、人数不减反增,在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转战:会师于陕北,重任勇担当。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取得劳山战役、榆林桥战斗的胜利;与中央红军会师,编入红一方面军,转战西北地区,歼灭大量敌人,巩固发展了陕甘根据地。红二十五军征战6年,牺牲2万人,歼灭敌人正规军8万余人和大量地方反动武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功勋

能征善战,参建创建四块根据。红二十五军发源并长期战斗的鄂豫皖根据地,鼎盛时期有4万平方公里。红73师参加创建的川陕根据地,是当时全国第二大根据地。独立创建的鄂豫陕根据地,是长征时唯一比较稳定的根据地。最先到达陕北,为巩固和发展陕甘根据地作出突出贡献。

西征北上,作成中央红军之向导。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为配合中央行动,主动出击、继续长征,打乱了敌人部署,连战连捷、威震陕甘。党中央分析《大公报》等报纸中的相关信息后,决定到陕北去。因此,毛主席称赞红二十五军“乃偶然作成中央红军之向导”。

解困分忧,为奠基西北创造条件。后勤支持,红十五军团送物资经费,全力帮助中央红军过冬。军事配合,彻底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巩固了陕甘根据地。助力和平,执行制止国民党亲日派军事进攻的任务,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百将之军,锻造一大批军政人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中,一共收录了1955—1964年间授衔的1614位开国将帅,其中明确记录在红二十五军中有过革命经历的有121位,所以说红二十五军是名副其实的“百将之军”。还有曾担任山西省委书记的程子华、驻外大使的丁国钰等人。从红二十五军中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都扎根岗位、积极作为。

经验启示

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是根本。红二十五军从奉命坚守到根据指示长征、从主动西征北上到编入红一方面军,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徐海东忠心向党,表示“要做一个永远忠实于党、忠实于人民、忠实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共产党员”。听党话、跟党走,就要对党忠诚、始终如一,不改心、不移志、不毁节。主动担当作为,把党组织交给的“责任田”守护好,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

发扬不怕牺牲的优秀品质是关键。红二十五军历任7位军政首长中,3人重伤、3人牺牲。2万红军战士为了革命、为了党的事业献出生命。他们前赴后继,用热血、用生命诠释担当和忠诚。听党话、跟党走,就要在实际行动中不怕牺牲、勇于担当,愿做事、能干事、敢担事。不计个人得失,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是基础。严守群众纪律、维护群众利益,做好土改工作,没收恶霸地主的财产分给穷苦百姓。送粮食送衣服、医务人员主动问诊,及时解决群众困难。听党话、跟党走,就要在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察民情、解民忧、问民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多做好事实事,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保障。军政委吴焕先和军长徐海东在互相误解时,能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通过沟通消除误会、增强团结,最后成为“黄金搭档”。听党话、跟党走,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知错即改,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看待个人的错误和得失,不好高骛远、不盲目攀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