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4年7月15第十三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启示 深刻理解“国之大者”的重要要求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以系统观念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刻理解“国之大者”的重要要求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 作者 韩 寅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当前,我国高质量发展成效愈发显著,但是,从外部环境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性因素继续增加;从内部环境看,关键技术卡脖子、发展不充分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情况将最终影响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和谐、国家安全等一系列事关“国之大者”的重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纵观总书记近年来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国之大者”的阐述,包括了经济发展层面、制度建设层面、民生保障层面乃至文化建设层面等多个维度的要求,对于这些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推动落实。

“国之大者”的经济发展层面,要求必须以突破性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既是新科技革命引领的新的国际竞争趋势,也是传统经济体系亟待变革的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最强大最革命的力量。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每一次技术变革,伴随的都是不同国家实力的此消彼长,随之引发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动。进入新世纪后,大数据、人工智能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力量,美国在相关技术领域占有主导优势的同时,中国的崛起也为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添加了新的动力。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统计,2022年,中国的人工智能(AI)专利申请量就占全球AI专利申请量的40%以上,是美国的近两倍。面对着中国的进步,美国近年来开始裹挟所谓盟友,在高算力芯片领域,开始了对中国的打压,全球性的科技竞争态势逼迫我国必须在高精尖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同时,当前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数字智能技术在经济体中的嵌入态势越发显著,但是,我国数字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情况仍然存在,数字智能技术与经济社会整体的深度融合需要进一步加强,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必然的要求。

“国之大者”的制度建设层面,要求必须建立有利于颠覆性前沿技术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政府超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等微观主体不断创新,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驱动形成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依靠颠覆性前沿性创新技术的应用,而这种技术的发展又高度依赖于高难度、原创性、基础性科研活动的持续稳步支持。基础研究由于其本身的高难度、不确定以及高度的理论性,其成果很难立刻产生并得以转化,这就为技术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提出了难题。较为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基础研究应该由政府支持,应用研究就由企业承担。但是,当前技术发展的特性表明,一系列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技术成果本身就是基础研究的直接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不是迥然不同的两个阶段,而是交织在一起的一个进程的不同方面,例如,量子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来自于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测量坍缩和不可克隆三大基本原理。这就意味着,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质生产力依靠的先进技术的发展模式,一种集合了政府、企业以及广大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构建的科技创新体系才是未来发展之路。目前,我国已经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设计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结合国内外经验,必须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颠覆性创新技术的发展,就要进一步打破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所谓“分工”,要将三者共同纳入到当前我国科技经济发展的具体“场景”中,在现实社会环境下,建立知识生产和经济生产的结合点,实现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

“国之大者”的民生保障层面,要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要以人民至上为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首先要将人民至上作为根本价值追求。发展生产力,必须以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在过去,这种美好生活的需要以丰富的物质财富为主,到了现在,已经由物质生活扩大到对于精神文化、生态环境等多方面要求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阐明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我国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大力推广包括清洁能源在内的新型技术,正说明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也只有切切实实的发展,才是真正将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其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在财富总量增加的同时,要建立全体人民都能享有的技术财富分配机制。一方面,技术成果首先体现为具体的科技工作者通过脑力劳动创造出的知识财富,要推动形成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畅通教育、科技与人才的良性循环,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

“国之大者”的文化建设层面,要求构建崇尚科学尊重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

科学技术是人类最复杂的思维活动的成果,是人类文化的精髓。作为一种文化产物,科学技术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人类其他文化形态—哲学、宗教、艺术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工业革命时期,伴随科技进步,欧洲社会在伦理观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世纪宗教重来世轻现世的伦理观念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关注现世的伦理。在文学上,体现为“斯迈尔斯神话(TheSmileseanMyth)”这种倡导个人独立创业奋斗发家致富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观一定程度上对西方近代科技革命制度创新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是过于强调个人主义,忽视甚至割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导致了如今西方社会的一系列伦理困境。同时,完全把科学技术当作创新创业者个人所有物,使资本逻辑凌驾于科技之上,导致科学技术沦落为西方资本势力统治全球的工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就要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尊重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尊重创新,就是要尊重投身创新事业的科技工作者和创新企业家,尤其是要重视创新企业家在整合创新资源过程中的付出,承认这种创新奋斗精神。同时,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宝贵的启发,特别是由“技”通达至“道”的深刻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技道关系之思,隐含着通过技术联系人与自然的倾向,这与西方文化中仅仅将技术视为工具的观念迥然不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技术思想,可以避免因技术滥用导致的社会、自然生态问题,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发展模式,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本文系2023年校(院)创新工程学科基础类项目“习近平辩证思维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XGCXKJC20230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