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4年3月30第六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编者按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 作者 汪文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如果说新质生产力是一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更是一场深刻的革命。面向未来,必须坚持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创新起主导作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经济体制的“高水平”体现为该体制能否持续促进创新。一是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国有企业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应在推动科技创新、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锐意进取、担当作为。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要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创新活动投入大、风险高,还需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合肥市正是依靠“国资引投、民资跟进”的好做法,有力地促进了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二是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既要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推动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领带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特别是在对待资本要素上,必须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资本支撑体系。三是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在全社会打通“科学家=企业家”的梦想通道,探索“科学院+企业”的模式,为优秀技术寻找场景、打磨产品,最终实现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双重梦想。四是完善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支持外资科技企业与国内科研机构或企业共同开展科技攻关,进一步营造创新生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积极打造高能级的新质生产力开放发展平台,同时重视运用国际规则完善维护市场安全的体制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推动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制。树立大科技观,强化高位统筹,以科技创新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协同,以系统集成思维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招商、财税、金融、考核等多方面多领域协同发力。在科技创新突破上,聚焦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突围,有力有效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同时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机制,切实做到谁有本事谁揭榜。在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着力打通转化通道的卡点堵点,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擦亮智能、绿色、创新底色。强化部门统筹联动,切实让“顶天立地”的高科技成果转化为“铺天盖地”的生产力。在科技创新战略支撑上,深刻认识教育、科技、人才的多重系统集成功能,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坚持党管人才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努力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经济发展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建设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高标准市场体系。以建设超大规模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手段,优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一是夯实市场基础制度。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引,打破市场、行业、区域壁垒,着力解决市场分割、市场垄断和地方保护,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完善社会信用基础制度。二是高效配置创新要素资源。大力提升现代科技、现代金融、高端人才服务供给能力,促进以数字经济为主要代表的新型经济形态发展,推进建设高标准技术要素、数据要素市场,拓展要素市场交易平台功能。三是改善市场环境和质量。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健全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同时全面提升市场监管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智慧监管。秉持包容审慎原则,既要完善规则和服务,促进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也要加强研究,及时制定市场管理制度,规范新兴市场发展。

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文化氛围。文化作为非正式的制度,是正式制度的重要补充,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一要形成鼓励创新的社会精神气质。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仅依靠坚实的物质技术能力,还需要勇于创新的精神面貌和系统性创新的方法论。要鼓励人们保持对真实现象的好奇,勇于对常识提出疑问,跨越共识之墙,突破认知边界,最后达成“从0到1”的原始创新。二要营造宽容失败的社会良好氛围。鼓励创新,必须宽容失败,这样才能解决创新的后顾之忧,让失败者重拾信心、再闯再试,最终取得成功。上海市明确提出,对符合条件的创业失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无偿创业资助,为其提供翻身机会。安徽省建立了母基金投资损失容忍机制、尽职免责机制,对专项基金投资损失容忍率最高达到80%。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