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4年3月30第六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编者按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 作者 唐晓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近年来,安徽深入推进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发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作用,打造以三大科创高地为引领的科学创新体系,形成企业创新矩阵引力场,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向互促,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增添强劲动能。

发挥创新主导作用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抓住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等新型生产要素带来的新机遇,立足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握通用人工智能革命带来的科技和产业范式变革机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优化生产力布局。安徽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独特优势,依托安徽创新馆,办好中国(安徽)科交会,健全科技应用示范项目与政府采购结合新机制,推动创新产品研发和规模化应用。高水平建设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高水平建设和运营“科大硅谷”、中科大科技商学院、“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促使相互赋能,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互动新机制。

加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攻关

原创性颠覆性技术不仅是对现有技术的改进或演化,而且通过引入全新的理念、方法或技术范式,跨越原有技术轨道,针对潜在市场进行非线性技术研发,能够触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巨大飞跃,并对现有产业形态和市场格局产生根本性影响。比如,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数字经济以及人工智能新业态的发展都离不开关键技术的突破,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化解被西方压制的风险以及底层技术逻辑被替代的风险。安徽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特别是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在我国现有科技体制下,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依然是大学和科研院所,探索多元投入机制,鼓励企业、高校、研究院所、政府联合设立基础研究基金。加强协同创新,依托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联合省内高校院所和高技术企业建立各类前沿科学和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构建高水平、多层次的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努力做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解决“卡脖子”问题,确保产业链的完整和安全。

推动创新与产业的融合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能否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还必须实现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与大规模产业化阶段,这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惊险一跃”,它必须通过市场化进程来完成,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安徽在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时,要避免盲目跟风,避免重复建设和产业内部同质化竞争,要着眼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发展,结合区域特征和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提升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品牌竞争力。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积极规划培育一系列具备广阔发展前景的未来产业。加快数字产业化的步伐,着重提升关键数字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关键产品的自给自足能力。另外,鼓励并引导平台企业加强数据、信息、技术等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促进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

加快人才战略实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人员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人才,需要大力发展教育,创新科教体制,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科技人才,尊重科学家,保护科学家,特别是保护科学家的创新性科研成果,营造适宜科学家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也非常重要,企业家的工作是通过“新组合”来实施“创造性破坏”,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实现创新与产业融合的主角是活跃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安徽要深入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完善人才引育、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等教育机构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设计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鼓励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和交叉学科研究,培养跨领域的综合性创新人才。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通过灵活的引才政策,吸引国际国内高水平创新人才,包括学术界科学家、产业界专业人才等。全方位培养和引进高水平创新人才,将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使科技创新更加深入、全面地促进生产力升级。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