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3年11月15第二十一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追寻领袖足迹 感悟人民情怀 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走进红旗渠 珍惜人生际遇  不负时代使命 加强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 作者 蔡玉婷

“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2014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这样说。这是他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用实际行动在祖国大地上践行诺言。《习近平走进百姓家》记录的32个家庭,正是祖国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缩影。通过阅读,我们仿佛也得以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跨越祖国的大江南北,来见证这场历经十年的巨大变革。

“幸福”—是书中老百姓频频提及的一个词,是他们对于过上好日子最朴素的语言表达和最真实的情感流露,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价值追求。对于共产党人而言,人民二字重于“千钧”。通过阅读,我们能够从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走进百姓家的温暖关怀中,深刻感受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从一个个掷地有声的“金句”当中,深刻领会到群众工作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从一家家今非昔比的巨大变化中,深切感受到新时代十年取得的非凡成就。在一个又一个朴实动人的故事里,我们目睹了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真正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掉队”。那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致力于此呢?

纵观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部不断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也是一部党与人民心心相印、命运与共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根基是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心怀“国之大者”,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坚定信仰。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首要位置,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为广大人民谋利益、谋幸福。从建党时期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靠的就是始终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懈奋斗。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情况怎么样、群众生活好不好,只有亲自去实地转转、让脚下沾满泥土的芬芳,只有亲耳听群众说说、令耳边环绕亲切的乡音,方能得到最直观的感受、发现最迫切的问题、收获最真实的反馈。事实证明,党员干部越是接地气,就越能缩短与群众的距离,拉近与群众的感情,进一步牢固树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为民情怀。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基层一线,千方百计去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方能用情感的温度去提升为民服务的精度。

群众工作效果好不好,老百姓心中自有判断。究竟是敷衍塞责、应付差事,还是真抓实干、落细落实,老百姓的感受最直接也最深刻。只有坚持以为民服务为宗旨,才能把群众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里,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成效。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要高质量落实群众工作任务,用心用情造福人民群众,就要跟着习近平总书记学习“为民之道”,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积极主动投身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第一线,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持续提升工作效能,方能确保服务工作落地见效。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国家的伟大事业,正是建立在关乎群众幸福感的点滴小事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不断造福人民,奋力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用心用情交出“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