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3年10月15第十九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深化信访源头治理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 作者 杜敏

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在回顾总结过去五年工作成效和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的基础上,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总体部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纲领。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新时代十年,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加快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公民权利保障获得较大进展。展望未来,实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目标,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报告所阐释的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意义,准确把握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总体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

深刻理解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曾经尝试了不同的治理模式,但和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相比,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当前我们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根本作用,坚定不移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准确把握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总体部署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当前,如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总体部署,否则就会像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推进法治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加区分地沿袭殖民主义法治道路,一味照搬西方法治模式和路径实行法治改革,结果丧失了法治发展的自主性,导致国家陷入了各种各样的发展陷阱。一是找准方向和抓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我国法治发展唯一正确的道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异常清醒。二是明确总体发展路径。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法治国家建设的重点,法治政府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当前,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协同问题。三是要抓住重点任务。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就是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全面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

织密法治之“依”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坚持依宪治国,必须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维护宪法权威。不断深化立法领域,尤其需要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对于安徽而言,当前应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公共卫生、农业农村、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信息技术、优化营商环境等重要领域立法,健全社会治理急需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制度。持续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进一步统筹立改废释纂,增强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不断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加强人大主导立法体制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好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不断推进和健全县(区)、乡(镇)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

巩固法治之“重”: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一是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坚持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理顺部门职责关系,使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二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巩固综合执法改革成果。持续深化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和应急管理等领域综合执法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复议制度改革和行政执法权下移工作。三是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不断加大食品药品、公共卫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劳动保障、城市管理、城乡建设、交通运输、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四是持续强化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基准。细化量化各行政执法行为的裁量范围、种类、幅度等并对外公布,接受公民的广泛监督,从而更好规范综合行政执法行为。五是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力度整治重点领域行政执法不作为乱作为、执法不严格不规范不文明不透明等突出问题。

深化法治之“要”:严格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前,要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坚持符合国情和遵循司法规律相结合,坚持和加强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持续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不断规范司法权力运行,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强化对司法活动的制约监督,促进司法公正;不断拓展和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益诉讼制度。

夯实法治之“基”: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一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任何法治文明背后都有特定的文化支撑,最具生命力的法治信仰一定扎根在经过历史积淀的最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当代社会培育法治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血脉和丰厚滋养。当前,应深入调研安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现存状况、保护开发情况,梳理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提炼基本内涵、发展主题,推动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是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公共法律服务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承担着为全民提供法律知识普及教育和法治文化活动等职能。法律服务供给的过程也是法治宣传的过程,如果法律服务体系不完备,人们的法律需求得不到满足,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观念就难以形成。当前,建设法治社会亟须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和拓展法律服务的形式、路径、方法,大力提升法律服务的群众满意度和社会公信力,让人民群众共享公共法律服务成果。三是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正人者先正己,律人者先律己”,党员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在全面依法治国过程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领导干部要始终成为法治的示范者、引领者、先行者,坚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发挥好“头雁效应”。[作者单位: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