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即从政道德,主要是指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政治品质、道德品行和职业操守,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涵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领导干部学习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而且可以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不断提升为政素养。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更好地锤炼党性、固本培元,正心明道、涵养政德,以政德的力量去引领社会道德风尚,赢得人心。
学习有理想、讲忠诚的“大德”品格。明大德要求我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论语·泰伯》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强调仁人志士要坚守志向,弘扬道义。这种舍生取义的观念对后世历朝历代的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同时,明大德要有坚定的党性修养,做到对党忠诚。忠诚在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被看做是最崇高的道德规范,也是为官从政的根本。正所谓“天下至德,莫大乎忠”“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牧羊十九载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等都因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而名留青史。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对党忠诚, 这是共产党人明大德的应有之义, 也是新时代政德建设的根本要求。
树立重民本、强担当的“公德”观念。重民、贵民、爱民自古以来就刻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左传》从国家兴亡的高度,充分阐述了“民”的重要性,曰:“国将兴,听于民。”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尚书·五子之歌》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唐太宗李世民告诫太子李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主动担当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历代仁人志士的精神承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民。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当前,我们肩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更加迫切需要强化为民情怀和担当精神,要不断学习中华传统美德中重民本的智慧和勇担当的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奋斗。
做到严修身、重家风的“私德”要求。中华传统美德中关于个人修养的深厚内涵,为领导干部立政德提供了丰富营养。从《礼记》中的儒行规范,到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到王阳明的“致良知、事上练、知行合一”,今天我们仍然能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注重家风建设也是中华传统美德重要内容。古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的“修身十二法”自律律人的家风传承,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要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 修 身 ,正 心明 道 ,防 微 杜渐,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要把家风建 设 作 为 领 导 干 部 作 风 建 设 重 要 内容,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以好家风促党风政风带社风民风。作者系第 74 期县处级(经济发展)进修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