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写入党代会报告,进一步彰显了家庭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入回答了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为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不断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形态,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国古代家庭美德重要作用时指出:“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理、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千百年来的历史一再证明,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安定;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会风气才会纯净。良好的家庭家教家风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从周公的《诫伯禽书》“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都向我们证明了良好的家风家教对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重要作用,出生于安徽合肥的北宋名臣包拯,在其位高权重的时候,给他的子孙留下了被誉为“三十七字,字字珠玑”的《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并让人刻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其要义就是做人不能贪图功名利禄,为人要诚实正直,这一严厉的家训,体现了包公的高尚情操,既是他规范子孙后代的戒条,也是他自己一生的行为准则。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在感受红色家风中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红色家风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道德品格和精神风范,是宝贵的党史资源和精神财富。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毛泽东的亲情规矩三原则,“念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近亲不为亲撑腰”。周恩来的“十条家规”,其中“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我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就是约束自己的亲属戒除任何特权思想,做一名普通劳动者,不准谋求任何特殊待遇。习仲勋夫人齐心在回忆录中写道:“就是在仲勋的影响下,勤俭节约成了我们的家风。”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赶考的峥嵘岁月里,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红色诫子书、革命育儿经。红色家风是我们党永不褪色的“传家宝”,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继承和弘扬红色家风,从红色家风中感悟初心使命,进一步加强家风建设、促进党风优良。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准则融为一体,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了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实践证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体现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才能引导人们走出“小”家、融入“大”家,让广大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将家庭梦与国家梦、民族梦紧密结合起来,努力用亿万家庭的好家风好家教汇聚成好的社会风气。
在提高家庭素养中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每个人最先接触的就是家庭,最先接受的就是来自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要不断提高家庭素养、家长素质以及家长对孩子成长的认知才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滋养。要意识到培养一个幸福的孩子更重要,而不只是一个学习工具。家庭当中每一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自己价值观的支撑,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真正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守纪律的人,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孩子心中种一颗善良的种子、一颗爱的种子、一颗慈悲的种子,让孩子这棵小树苗健康成长,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作为新时代的女性,要做优秀家风的传承者、和谐家庭的建设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践行者,不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政治引领,勇于担当作为,为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贡献巾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