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2年9月15第十七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协同打造一体化改革开放新高地 推动长三角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进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

□ 作者 孟天琦

没有皖北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安徽的高质量发展。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的重要举措,是我省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一招,是加快推进皖北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确保皖北与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机制、中央财政专项支持政策等国家层面重大部署相继落地,给皖北带来巨大发展机遇。近年来,皖北地区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好。2022年上半年,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引进沪苏浙在建亿元以上项目562个,实际到位资金1091.1亿元,同比增长29.9%。但同时皖北地区人口多、底子薄、基本公共服务历史欠账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为此要结合各地实际,分层分类施策,聚焦重点领域和短板弱项,谋准谋实各自发力点切入点,以建好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为主抓手,按照把发展落差变成发展空间的要求,推动皖北高质量发展。

把握战略机遇,持续提升外向牵动力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聚焦皖北发展的重点项目和重大事项,优先统筹项目谋划储备实施,将皖北人口、面积作为转移支付测算分配的重要依据,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加强资金监管,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推深做实“5+2”合作框架。围绕苏皖区块链接、省际毗邻区块链接、省际产业合作区块链接、城市和城区合作区块链接以及皖北各城区与沪苏浙有关市城区开展对口合作,积极推动淮北、宿州等地对接融入淮海经济区,埇桥-铜山、泗县-泗洪等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张江萧县产业园、苏皖合作产业园等对结协同发展。此外,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层面,设立促进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基金,继续办好增强长三角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暨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推进大会,配套举办圆桌会议,邀请国家及沪苏浙有关商协会、知名企业交流研讨,更好助力皖北发展。

彰显比较优势,持续提升产业集聚力

转化后发优势,打造长三角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优选地。皖北作为后发地区,在承接产能扩张外溢型转移上具有成本优势。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高规格召开皖北发展招商会,向央企、外企、民企以及省外商协会开展推介,重点支持皖北各市在沪苏浙产业转移集中城市开设对接窗口,进一步加快推动合作意向落地转化。转化资源优势,打造皖北数字农业产业带。近年来,皖北智慧农业发展迅速。在此基础上,重点推进如砀山果园、谯城中药材、太和水产、亳州花草茶等数字农业建设。积极通过定向招引一批长三角农业产业化龙头,联动上海拼多多、江苏苏宁易购、浙江阿里巴巴等电商头部企业,构建“品质可溯、品牌可信”的云端农产品供应基地。转化人力优势,打造皖北“四链协同”产教融合试验区。皖北劳动人口约1700万、拥有职业院校13所。从省级层面制定人才引入“大礼包”,专项用于皖北地区引进发展急需的人才。积极招引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的电子装配、专用设备制造业等,扎实推进皖北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分类达标,构建皖北“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产教融合试验区。

突出动能培育,持续提升创新驱动力

皖北科教资源和创新平台少,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29个、普通高校26所,研发经费不到全省的一半。重点实施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加强对皖北新兴产业基地实行差异化管理,将省级“三重一创”、科技创新、制造强省等奖补资金对皖北上浮20%。培育引进一批创新发展领军企业。通过省级层面搭建招商关注平台,联合国家部委、省直属企业、大院大所等在皖北地区轮流召开产业招商大会和论坛,根据每个地区的不同产业类型确定招商大会主题,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县域特色经济及农村二、三产业集聚发展。

注重等高对接,持续提升平台承载力

横向对比长三角区域41个地级市,只有5个没有国家级开发区,其中4个在皖北。2020年皖北开发区平均经营销售收入为全省71.9%,亩均税收比全省低25.5%。全面对标沪苏浙园区对外合作经验。重点依托皖北各市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整合或托管区位邻近、产业互补的各类开发区,加快皖北各市园区提档升级。深化新一轮南北园区合作共建,持续加大对“3+7”园区的支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的生态。皖北物流成本相对较高,如淮北经连云港出口的物流平均成本,超过赣州经深圳出口的物流平均成本近60%。要强化皖北“四上”交通体系建设,构建以高铁、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干、国省干线为脉络、淮河航运干支衔接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重点支持阜阳、蚌埠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培育多式联运平台。

聚焦用活政策,持续提升要素保障力

要用足用好用活国家及省里所赋予的各项政策,积极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机遇,优化资金、土地、能耗、数据等要素安排和发展需求的精准匹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努力引入、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土地要素方面,对标沪苏浙经验,推进皖北各市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深化“标准地”出让方式,推动项目“拿地即开工”。能耗要素方面,由于皖北能耗基数小,2020年工业用电量仅为全省18.6%,民生领域能源需求刚性增长,挤压了项目落地所需能耗指标。要强化对项目用能的省级调配,对承接沪苏浙中心区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产业转移项目应给予更多的倾斜支持。融资要素方面,皖北存贷比低全省5.9个百分点,信贷又过度集中于房地产,小微企业融资难、地方融资平台承压较重。要从省级层面推动省农担公司、省科担公司等加快布局皖北,量化考核对皖北地区融资担保的放大倍数。积极推广诸如“产业基金”的招商模式,在皖北市(县)两级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尤其是省级股权投资基金要设立皖北子基金,用于皖北各方面的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