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国平(1906年—1941年),原名袁幻成,又名袁裕,湖南省邵东市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的高级指挥员、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者。1925年10月,袁国平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红军长征。1938年3月,袁国平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称赞他为“我军著名的宣传鼓动家”。皖南事变中袁国平壮烈牺牲。2014年,袁国平被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为首批著名抗日英烈之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袁国平在戎马倥偬中写下了不少家书,浓烈的家国情思蕴含其中,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对个人安危生死的淡泊。读其家书,既生出对烈士的崇敬之情,更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增添了奋进新时代的动力。
顽强斗争、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早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袁国平就积极参加党领导的游行示威等活动。后来他投笔从戎,不畏艰险,历经磨炼,逐步成长为文武兼备的我党我军优秀领导干部。坚定的革命意志、昂扬的必胜信念充分体现在他的家书中。
抗战时期,袁国平多次给其兄袁醉如和侄儿袁振鹏寄去书信,常会分析当时的形势,有时会流露出对时局的忧心。但每当谈及新四军时,则充满信心。“战争形势更加紧急了!我们决心在敌人后方干到底……军队只要有群众拥护到处都是后方,到处都是根据地。”“任何危险困难均不能阻止我们前进,更不要说失败,因为真正人民的革命军队一定是无往不胜的。”对于日寇,则充满了战略上的蔑视:“一年多我们在大江南北,共打了贰佰廿多次的战,都是胜利的,有了这一年打鬼子的经验,我们以后更有自信了。”
1939年,袁国平给曾一同参加过广州起义的陈同生回信,其中写道:“处此风涛险恶时代,只有斗争才能生存,于个人、于党、于阶级、于民族均同此感……我们要的是胜利,我们一定能胜利。”这封信表达了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夺取最终胜利的强烈意愿。在寄给袁振鹏的一首诗中则写道“:半壁河山沉血海,满地干戈抖沙虫……弹丸挣扎鱼龙变,地覆天翻见大同。”对于日寇入侵、山河沦丧心痛不已,坚信抗战必胜,中国将会迎来新生。
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参加革命后,袁国平决心以身许党许国的精神一以贯之,毫无动摇。1927年夏,为捍卫大革命成果,袁国平随军赴鄂西作战。行前,他在给母亲寄去的一张照片的背面题词“:此行也,愿拼热血头颅,战死沙场,以搏一快。他日儿若成仁取义,以此照为死别之纪念。”作为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袁国平“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崇高品质使人感佩不已。
此后,袁国平长期战斗在武装斗争第一线,殚精竭虑,出生入死。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袁国平在赠给妻子邱一涵的诗中写道:“十年征尘感系多,问君何事费蹉跎?愿将头颅抛原野,不随池流逐浊波。”甘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心志展露无遗。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在给袁振鹏的信中写道:“我过惯了战壕生活,正请求党中央派我去抗日前线工作。愿为我中华民族之生存和解放和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而勇敢战斗,纵然捐躯疆场,死而无憾。”1938年7月,在致袁醉如的信中写道:“国事如此,愿以最后一滴血贡献于国家民族。”1939年,在给袁振鹏的信中写道:“因为我们都是以殉道者的精神为革命、为国家民族服务的,或许有人要说我们是太不聪明了,然而世界上应该有一些像我们这种不聪明的人。”质朴的文字中蕴含着的高尚情怀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袁国平在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毅然指挥部队突围。与敌激战中,袁国平身负重伤。为了不拖累部队行动,他趁战士们不注意,掏出手枪饮弹自尽,生命定格在了35岁。袁国平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如果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做俘虏”的阵前誓言。
淳朴真挚、舍家为国的赤子情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袁国平不能常在家中奉养母亲,也难以照顾年幼的子女,家书中满含着对家人的牵挂和愧疚之情。“母亲我很挂念,不过有兄奉养亦甚放心……在我只能报效于国家民族,事实不能不放弃承欢膝下之责了。”“我与一涵教课投稿之些微收入亦常节省寄回家中,现在只求目前家中不饿不冻于愿已足!”“浣郎身体最好,活泼健壮,可爱之至,乡下誉为从来未见过这样可爱的小宝宝。”袁国平之子出生仅八个月就被送回湖南老家。读到此处,仿佛见到一位父亲淡淡笑容下的一抹愁思。
为了国家民族,袁国平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革命,选择了在前线抗日,他希望家人予以理解。“请家里不要想将来的生活怎么办,因为中国正在大的变动之中,中国抗战成功不愁无饭吃,抗战不幸失败,则大家都当亡国奴,所以我希望家里在这一方面能够想得远大些,能够原谅我!”语气恳切而深沉,忧国恤民恋家之情相交融。
“工作太忙了,不然我也想回家来看一看,还是让抗战成功再与你们欢聚吧!”袁国平憧憬着抗战胜利后与家人们团聚的时刻。令人遗憾的是,他没能等到那一天的到来。但是,袁国平希望人民解放、民族复兴的理想在今天已经和正在实现,他的事迹和精神必将长久激励后人接续奋斗,努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作者系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机关党委一级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