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鲁、挹清两兄:
十一月九日来信敬悉。吾辈幼年管闻亡国之病,彼此奔驰已数十年矣,至今吾要即身尝之,此等滋味实不堪忍受。弟本此怕亡国之关(观)念始终即与日寇作有顺序长期之抵抗,以期吾民族吾国家不亡耳。时至今日国之将亡,虽斗争数十年,罪过言之不及,何敢言功。但处此国家危亡之际,吾国人应尽匹夫有责之古训。大家努力建立统一战线,以期达到全民抗战之实质,才能驱逐日寇出中国。两兄在川,祈努力统一战线工作是荷。
此敬礼。
朱德
十二月廿六号复
这是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朱德写给友人的一封信,1937 年,朱德率八路军主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在转战山西途中,给老友国民政府成都川康绥靖主任公署许小鲁、刘挹清复信。薄薄两页纸上,毛笔草书,挥洒出共产党人救亡图存、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承载着中华儿女团结联合、共同抗战的爱国情怀。信中所提“统一战线”“全民抗战”,正是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推动建立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设中,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联合了一切可能联合的阶级、阶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是积极争取国共合作,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华北事变后,毛泽东和朱德向南京政府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明确“我们愿意在一个月内与所有一切进攻抗日红军的武装队伍实行停战议和,以达到一致抗日的目的”。七七事变后,毛泽东和朱德等再次致电蒋介石,要求全国总动员进行抗日斗争。经过一系列艰苦斗争和谈判,1937 年 9 月,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二是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充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对根据地和军队干部短缺问题,毛泽东、朱德等致电新四军,要求“大批收容知识分子,只须稍有革命积极性者,不问其社会出身如何,来者不拒,一概收留,开办大规模抗大分校,开办财政经济人员训练班,开办党的训练班,为建设广大根据地之用”。吸纳和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为根据地和军队建设提供了重要人才保障。三是充分利用社会关系,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添砖加瓦”。早在 1927 年,朱德在上犹、崇义山区带队修整时,就利用自己与范石生的同学关系,和他搞统一战线,帮助补充兵员、枪弹、被服和医药等,对以后抗日斗争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华北前线抗战时,朱德更是凭借与许小鲁、刘挹清就学于席聘三先生私塾的关系,号召他们在后方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共同助力“全民抗战、驱逐日寇”目标。这才有了上面那封珍贵的历史信件。
推进国共合作、吸收知识分子和团结爱国人士等事实充分证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面宽、人多、程度深,真正做到了大团结大联合,充分发挥了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法宝作用,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朱德在党的七大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这八年中,我伟大的中国人民组成了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在各个战线上,不分男女老幼,轰轰烈烈,与日寇作殊死的斗争;不管日寇如何凶暴残酷,也不管国民党政府的政策及其统帅部的指挥方针有如何错误,中国人民仍本一往无前的精神,前仆后继,坚持了这伟大的爱国战争。中国人民将赢得最后胜利,这已是无可怀疑的了。”
大团结大联合不仅体现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更贯穿了整个统一战线发展史。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起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帮助北伐战争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对国民党工作转向发动工农群众上来,制定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策略,为中央根据地连续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奠定了基础。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在蒋管区建设“第二战场”,使得广大工人、农民、市民等,都逐步站到了中国共产党一边,充分彰显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新中国成立后复杂艰巨的新形势新任务,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统一战线、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的重要性,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转变带来的社会阶层构成变化,中国共产党积极团结新的社会阶层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巩固和发展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法宝作用,明确“统一战线因团结而生,靠团结而兴。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是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责任。”2020年,党中央修订《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将统一战线工作范围概括为 12个方面,统一战线的团结对象、领域空前扩大。
重温老一辈革命家的信件,既是警醒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更要求我们以史为鉴,做好当下。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从抗日民族救亡图存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战线面临的时和势、肩负的使命和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本质要求和主题始终如一。面对复杂多变的风险挑战和不断分化调整的利益关系,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最大限度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作用,汇聚起共襄伟业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统一战线教研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