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中外很多文学著作中,都有对家庭家教家风的叙写,给读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平凡的世界》是路遥花了六年时间,以燃烧生命的方式完成的巨作,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喜爱,给人强大的精神力量。其中关于家庭的描写也是一大手笔,特别是以陕北黄土高原普通农村家庭孙玉厚一家为主线展开的故事,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的良好家教家风。当孙玉厚家依靠辛勤劳动日子越过越红火时,双水村的“神汉”刘玉升说,老孙家之所以兴旺,是因为老窑的风水好。实际上,好的家风才是孙家人最好的“风水”,也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
团结和睦,理解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家庭观上包含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观念,倡导责任、亲情等理念,在责任共担中共建美好家庭。《平凡的世界》中孙家老小团结和睦、相互包容、彼此支持,共同构建了一座温馨港湾。
奶奶作为家里最年长的长辈,虽然瘫痪在床,帮衬不了家里什么,但她始终饱含着对全家的慈爱,尤其是对孙子孙女们的挂怀,正是有了这位主心骨,凝聚起全家团结和睦的力量。年轻一辈都在传承延续着这自然朴实的爱,全家人只要有一口好吃的,都先给年迈的奶奶吃。孙玉厚是千百万中国农民的现实缩影,也是万千中国老父亲的真实写照,他以土地般厚重的肩膀支撑着整个家,为了大儿子少安和儿媳秀莲能够独立生活、免生矛盾,忍着心痛主动提出分家,也一直全力支持少安勇做农村变革的先觉者、先行者;家里虽然急需劳动力,但小儿子少平想出去闯荡,孙玉厚还是默默支持,让他从闭塞、落后、贫瘠的小山村一步步走向外面“辽阔的大世界”;兰香是家里的小女儿,也曾产生过因家里太穷而放弃上学的念头,但孙玉厚并没有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而是支持鼓励她坚持读书,最终兰香成为双水村第一个大学生,走出了山窝窝。孙玉厚这样一颗可怜天下父母心,也成了引导孩子们成长成才的催化剂。
少安作为长子,为供弟弟少平和妹妹兰香上学,十三岁高小毕业就回家务了农,默默地帮助父亲支撑起风雨飘摇的家。当哥哥少安选择留在“土疙瘩”上创业时,一心向往外面世界的弟弟少平也没有瞧不上哥哥“牛马般的种地生活”,哥哥遇到困难时,哪怕自己日子再苦,也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当少平在煤矿靠拼命工作拿到满勤工资后,立即赶到邮局往家里寄钱,他颤抖着双手填写汇款单,在收款人栏里写下父亲“孙玉厚”三个字的时候,止不住的泪水模糊了他的眼眶,因为他想起了父亲辛劳一生支撑着这个家,现在他自己也能凭辛勤劳动给家里挣钱、略作贡献了,那是包含着理解、感恩、自豪、幸福的复杂感情的泪水。兰香作为家中最小的女儿,从小就主动帮助家里分担一些喂猪、捡柴禾等农活,在农村孩子早当家中,她锻炼成长为一名优秀大学生。
永怀感恩,淳朴善良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培根铸魂的根基。家庭重言传、重身教、重品德,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每一个台阶。
在双水村,孙玉厚家虽然穷困,却以耿直的品格和感恩的心肠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金俊海是长途司机,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早年孙玉厚将窑洞让给了弟弟孙玉亭用来结婚,自己家却没地方住,金俊海慷慨地将自家窑洞给孙玉厚一家借住多年,金俊海家还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孙家孩子很多照顾。孙玉厚对这些恩情一直铭记在心,经常带着少安帮金家收拾庄稼,在互相帮衬中两家几辈人的乡情友情愈发深厚。少安和润叶从小青梅竹马,长大后相互爱慕,可少安一方面碍于乡村农民和县城老师的职业、身份等差距,也为了不连累润叶和他一起吃苦,还是怀着感恩的心主动放弃了这份爱情,而润叶也理解少安的难处,依然无私地帮衬少安家一次次渡过难关。秀莲对少安情有独钟,一分钱彩礼没要就嫁到了孙家,她和少安一起为了生活而拼命努力、辛勤创业,虽然在好生活来临的时候她因一场疾病离开了世界,但正是这饱含着理解、扶持的大爱,让亲情爱情的美好在现实中得以尽情地绽放。
少平同样保持着家族淳朴善良的基因,在学校遭遇到县城同学侯玉英的调侃和捉弄,但他并没有怀恨在心,后来还在洪水中奋不顾身救了侯玉英,少平坚信友善博爱的价值观,即使别人伤害他,他也不愿伤害别人,他的成长就是在这一点一滴的大爱中完善自己。他与恋人田晓霞惺惺相惜、相互影响,后来做了省报记者的田晓霞在跟踪报道洪水新闻中为了救一个农村女孩而献出了生命,少平在极度悲伤和孤独中,继续带着两人曾经的青春誓言回到了大牙湾煤矿,“大爱无疆”的无言赞歌响彻了辽阔的黄土高原。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家风。
孙家是贫穷农民,孙玉厚老实巴交,热爱劳动,一辈子像老黄牛一般辛苦耕作,但他并不惧怕吃苦劳累,还从小教育孩子们要不怕吃苦、敢于吃苦,以言传身教带动孩子们成为艰苦奋斗的青年典型。少安凭借着“精明强悍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被推选为生产队长,他并不囿于传统,敢于改革创新,顶着当时的阻力带领乡亲们搞土地包产到户、办砖窑厂,尽管在奋斗过程中曾被人骗过,经济一度出现危机,但他并未被现实击垮,而是从中汲取教训,重新站起来,最终他成了双水村第一个万元户,还捐款盖了村学校,反哺与感恩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乡亲们。
少平读完高中,因家贫回村做了一名小学教员,后来由于学校并校,他被辞退回家下地劳动,但现实生活把他淬炼得更加坚韧,他在写给妹妹兰香的信中这样说道:“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首先要自立自强,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正是这自强不息的信念,一直激励着少平要去广阔的世界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一边啃着“非洲馍”,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不断地自我完善、提升和超越。少平凭借自己的努力当上了矿工组长,但在煤矿事故时为救工友受了重伤,在他治疗出院后拒绝了留在城市的机会,毅然回到大牙湾煤矿,在这里奉献自己的青春活力,他坚定地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没错的。
兰香在哥哥的帮助和鼓励下没有自我放弃,生活朴素、奋发向上,靠着努力考上了大学,勇敢地追逐自己的科学梦想。《平凡的世界》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正是贫瘠的黄土地上天然孕育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着这里的人们乐观地面对残酷复杂的生活,顽强地与命运磨难作斗争,为那心中向往的梦想不畏艰险、勇敢前行,不断续写着催人奋进的故事,激荡起振奋人心的力量。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富含教育意义的现实主义作品,全面深刻地展现了陕北黄土高原的社会状况,塑造了一批具有现实生活经历和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记录,又是一本人生教科书,同时还是一部关于中国家庭的史诗,以最朴实的笔尖触动读者的灵魂深处,对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建设有着很大的指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