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5年7月15第十三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编者按 檐角风铃摇家风 家风悠悠传古今 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风悠悠传古今

□ 作者 朱彦晨

家风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把家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不断丰富和发展对家风的规律性认识,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家庭篇。

家风纯正,则德润万物;家风蔚然,则国风清明。翻开《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紧跟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在跨越千年的历史画卷中,不断汲取家风文化源远流长的智慧和力量。

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底蕴,家风饱含着中华儿女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情怀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理、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儒学四书之一《孟子》用“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强调家庭兴旺与社会和谐、国家发展息息相关,点出了家国同构的文化思想;诸葛亮在《诫子书》开篇即谈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君子之行需恪守平静、节俭的品德,不断修身立志;《颜氏家训》中“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明确了品德教育要从小抓起,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伦理道德的重视;《岳阳楼记》里,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一生坚守的信念,树立了家国情怀的标杆;安徽桐城六尺巷,张英以“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化解邻里纠纷,诠释了谦和宽容的处世之道。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家风文化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

如果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家风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那么红色家风则为这份传承点燃了信仰的火炬

回望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人将家国情怀与理想信念熔铸为一体,在艰苦奋斗与严格要求中不断形成的红色家风文化,是我们永不褪色的“传家宝”。《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中提到,周恩来同志严于律己治家,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过好亲属关和亲情关,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操守和优良作风。他特别叮嘱晚辈,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同他的关系,都不许扛总理亲属的牌子,不要炫耀自己,以谋私利,并亲自制定了“十条家规”,这“十条家规”既是对亲属的严格要求,也是共产党人廉洁齐家的生动注脚;刘少奇同志屡次向家人提出不能搞特殊化、不能脱离群众。他还对子女说:“爸爸是人民的儿子。你们也一定要做人民的好儿女。永远跟着党,永远为人民。”这些平凡小事体现了他心系人民、廉洁奉公的公仆本色;焦裕禄同志严守党纪党规,从不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和亲属谋取好处。初到兰考,焦裕禄就将“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写在日记里,他坚持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教育孩子不能“看白戏”,将票款如数补给戏院,亲自起草并建议县委出台《干部十不准》,留下“焦氏家风”的佳话。一个个红色家风故事,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彰显了心怀天下、情系苍生的家国情怀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境界担当,成为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从思想和制度层面为家风建设定下“明规矩”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以上率下,“带头树立良好家”。《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把“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列为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廉洁自律规范;《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要“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督促领导干部从严管好亲属子女。为新征程上切实抓好家风建设指明方向。

家风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党性修养、纪律要求。好的家风引领人向上向善,不良的家风却会败坏社会风气,贻害无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要求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作为党校青年教职工,我们更要带头,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牢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将家风建设作为修身、齐家的基础,坚持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镜鉴,常照自身与家庭的言行,做到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持续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优良家风。

家风是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浸润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血脉,滋养了一代代人的心灵。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让我们努力修好家风建设这堂“必修课”,传承好家风,树立好作风,不断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更加磅礴的精神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