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5年7月15第十三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编者按 檐角风铃摇家风 家风悠悠传古今 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檐角风铃摇家风

□ 作者 舒 畅

暮色降临,我总爱站在老宅的天井里,看檐角风铃在晚风中摇曳。那叮咚声里,恍惚还飘着儿时晨起诵读的《论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檀木香从祖祠的雕花门楣间漫溢而出,混着后院那株老梅的暗香,在青砖地上洇开家风的印记。从《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的治国理想,到《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的现代诠释,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家风始终如潜流暗涌,滋养着中华文明的根系。家风,原是这般看不见的线,将散落的时光缀成文明的锦缎。

诗礼簪缨篆刻着传统家风的传承

学龄前的夏夜,祖父执蒲扇为我摇出满院清风。“这是孔夫子说的。”他总以这句话开启睡前故事。月光淌过“诗礼堂”的飞檐,在斑驳的砖墙上织就《大学》的经纬:“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我望着墙角摇曳的竹影,似懂非懂地听着孔氏子弟“斋明盛服,非礼不动”的轶事。直到多年后站在曲阜孔林,再看孔尚任的《桃花扇》依然遒劲,回想孔繁森用过的底部锈蚀的旧搪瓷缸,方才懂得:那些晨昏定省间的吟诵,早已将“克己复礼”的修为、“仁者爱人”的襟怀,化作血脉里的基因。

十八岁生日,祖父赠我端砚一方。砚底刻着文徵明诗词“不负昔贤高隐地,手携书卷课童耕”。再度翻看文徵明的《王氏拙政园记》以及文家后人文震孟的《药园文集》,泛黄纸页间浮动着“不以艺能炫世”的清气。祖父抚着砚台说:“文衡山作画必先焚香沐浴,不是矫情,是怕笔墨污了胸中浩然气。”多年后我读研期间为了写论文在图书馆对着《颜氏家训》抓耳挠腮时,忽而想起那个烟雨蒙蒙的午后—原来家风从来不是尘封的古籍,而是活着的传承,在横竖撇捺间,将“修身齐家”的道理化作骨血里的印记。

赤胆忠魂复刻着红色家风的延续

研究生宿舍的台灯下,因为专业的原因,我常读党史到深夜。周恩来“十条家规”的朴素文字,在泛黄的纸页上泛着温润的光,“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不许请客送礼”“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这些条文没有“仁义礼智信”的古雅,却像延安窑洞前的老槐树,在暮色中挺立如戟。跟着导师去淮安参加学术会议时,我在周恩来纪念馆看见总理穿过的六条衬领,却叠得整整齐齐。讲解员轻声说:“周家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刻忽然懂得:真正的家风传承,不在金银财宝,而在精神火种。

在井冈山闷头搞课题时,我住进老乡家。房东是位老红军后代,每晚必看《新闻联播》。有日暴雨突至,他冒雨冲出门,原是去帮邻居收晾晒的谷子。“我爹临终前就交代两句话。”老人抹着脸上的雨水说道,“一是听党的话,二是莫占人便宜。”这让我想起方志敏在《清贫》中写下的誓言:“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当我在翻看关于方志敏的相关资料时,注意到方志敏被捕后不久,其爱人缪敏也落入敌手,被囚禁于与丈夫关押地只有一墙之隔的南昌女子监狱。当方志敏望着报纸上妻子被捕的照片难过时,劝降者不失时机地提出,以跟缪敏见面作为“发表一个倾向声明”的交换条件,后被方志敏拒绝。想到方志敏女儿方梅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道:“父亲最后想了些什么呢?我知道那几分钟里的思绪,父亲想的肯定是他梦中的新中国。”原来革命先辈早已将“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的家国情怀,化作太行山间的松涛、西柏坡土坯房里的灯火。

文明新韵镌刻家国情怀的未来

工作后我忙于事务性的工作,很少翻阅纸质版的书籍。偶然刷到抖音短视频剪辑的电视剧《山花烂漫时》的一个情节:清晨5点半,校园里已响起《红梅赞》的歌声,张桂梅校长办公室墙上,“又红又专”的毛体书法笔力遒劲。她常给学生讲“江姐绣红旗”的故事,自己却把所有奖金都捐给了山里女孩。她独自在食堂吃冻饺子,有人问她为何不回家。她指指墙上“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标语说道:“这里就是我的家,这些孩子就是我的亲人。”当山里的女孩们唱着红歌走出大山,我忽然明白:新时代家风不是宏大叙事的口号,而是无数个“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寻常瞬间。

来到党校工作后,又有了大量阅读书籍汲取知识的时间和机会,还记得校(院)举办院士讲坛时,我携着笔记本穿过绿荫大道,在能容纳几百人的报告厅里,见证了一场思想奇观—前沿理论如星河倾泻,量子纠缠在PPT上演绎着宇宙密码,同步辐射的炫光穿透微观世界,将科学家们半生求索的轨迹投射成璀璨光影。到底是什么驱使他们无私奉献,又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孜孜不倦。好奇心驱使我在图书馆借阅了一本《钱学森》,文中写道:“1955年,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在海关被扣留的行李箱里,除了科研手稿,还有父亲钱均夫写给他的《庭训》手札。泛黄的纸页间,‘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的家训,穿越时空,叩击着每个中国人的心扉。”这让我想起《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中的话:“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每个家庭都能成为传播真善美的小宇宙,整个社会必将汇聚成璀璨的文明星河。

暮色又一次漫过老宅的天井,檐角风铃在晚风中轻吟,叮咚声里,我仿佛听见祖父的叮嘱、孔夫子的教诲、方志敏的誓言、张桂梅的歌声……这些声音跨越时空,在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激荡回响。家风,让“诗礼簪缨”的雅韵、“赤胆忠魂”的热血、“文明新韵”的清辉,在山河间流淌,在乾坤里生辉。

如今我站在祖祠的雕花门楣下,抚摸着那方端砚,终于懂得:家风从来不是束缚的绳索,而是生命的根系,是文明的精髓。当每个家庭都能守护好这份精神遗产,我们终将看见—万里河山沐清风,千年家风润华夏。这,是家风造就良好社会风气的终极密码,更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最深情的告白。

愿檐角风铃,永远摇响家国的清音。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