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5年7月15第十三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延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李克农:隐蔽战线的忠诚卫士 把握“五看”标准 落实“三个区分开来” 淬炼政治本色是领导干部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途径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握“五看”标准 落实“三个区分开来”

□ 作者 陈华彬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认真落“三个区分开来”,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个区分开来”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提出的,即“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关键是要正确看待党员干部履职中的失误和错误,在具体政策把握上要做到“五看”。

一看出于公心还是源于私利。判断是为了国家整体利益和组织合法利益,还是为了谋取个人私利。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对因不可抗力、难以预见,或认识局限、经验不足等因素造成损失的,通常是出于对公共利益、集体利益或他人利益的考虑。这种情况下,党员干部的初衷是为了推动工作,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应给予更多理解和包容。反之,在推动工作时,出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明知故犯、蓄意违规、失职渎职,其目的是为了标榜政绩,妄图借以捞取个人政治资本和谋取利益,实质上是“作秀”不“做事”,“造势”不“造福”,为的是给自己树碑、留名、获利,而不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还有的党员干部打着“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幌子,出于私利,利用影响力为商人老板“站台牵线”谋取不正当利益,破坏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尤其对不根据群众的需要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大搞劳民伤财、浮华无效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应从重或者加重处分。

二看无心之失还是有心之过。判断是尚未明确规定前因积极探索造成的无意过失,还是明令禁止后的故意违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事业,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展面临不确定难预料因素不断增多。党员干部面对大是大非应敢于亮剑、面对矛盾冲突应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困难应敢于挺身而出、面对歪风邪气应敢于坚决斗争。在此情况下出现的失误,如果完全是由于无法预见或无法控制的意外因素导致,则通常不应问责。但是在遇到地震、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房屋大面积倒塌、通信中断、断水断电、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党员干部如果以未经历过此类灾害为由,担心自身受到伤害,不敢到一线抗险救灾,给灾害救援工作造成极大影响,应予以严肃处理。

三看是履行程序还是破坏规则。判断是否严格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要求,是否存在滥用职权实施暗箱操作等问题。经程序合法性审查,对确已履行法定决策程序且尽到勤勉尽责义务的,应当依法予以免责。对独断专行、规避集体决策、违规操作造成经济损失或负面影响的,应依法依规认定失职失责行为。涉及重大政策调整事项未按规定请示报告的,属于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原则的行为,视情节轻重可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党籍处分。同时还要科学界定改革创新中的工作失误与违纪违法行为,既要防止问责泛化,又要杜绝责任虚化,着力营造遵规守纪、担当作为的良好政治生态。

四看遵纪守法还是违法乱纪。判断是遵守党纪和法律前提下的工作失误,还是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对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或明令禁止的,可以探索创新、先行先试。通过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切断行政权力和微观经济活动的利益关系,减少和消除权力“寻租”空间。但上级已有明确规定和要求的,党员干部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行使职权,绝不能“有权任性”“用权随性”。在实践中,一些党员干部贯彻新发展理念不力,不顾当地财政实际承载能力盲目举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仍在走粗放式发展老路,应予严肃处理。

五看轻微影响还是严重危害。判断是造成一般性损失和影响,还是造成重大事故、重大损失和恶劣影响。党员干部履职中的失误和错误造成的影响损失不大,或者积极补救挽损消除影响,工作效果整体不错的,可以视情况减责免责。对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或者重大损失的,一般不宜完全免责,给予相应党纪处分,应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因素,从影响后果判断事态整体可控还是影响恶劣;从挽回损失角度判断是否主动采取措施最大限度挽回或减少损失、消除不良影响,还是置之不理、放任不管造成消极影响蔓延或损失扩大,乃至引发负面舆论炒作、造成群体性事件、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等。(作者单位:宣城市委党校)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