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5年7月15第十三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延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李克农:隐蔽战线的忠诚卫士 把握“五看”标准 落实“三个区分开来” 淬炼政治本色是领导干部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途径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延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 作者 王 越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和党内“左”、右倾错误思想,特别是王明教条主义所带来的严重挑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作风建设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和事业的兴衰成败。在延安时期的作风建设中,延安整风运动通过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全党思想的空前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具有里程碑意义。除了这一集中性的整风运动外,延安时期的作风建设还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持续推进。全党上下开展了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四个方面的作风建设。

思想作风建设:提升党性修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古田会议形成了“思想建党”的根本原则。到了延安时期,为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党的领导人多次通过演讲、报告以及在著作和文章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作《论新阶段》报告。报告的第七部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阐明,不应当把马列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要学习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为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必须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学习,坚定立场,提升战斗力。六届六中全会后,刘少奇同志在驻足渑池期间撰写了《关于共产党员修养问题》的提纲,并分别在豫西省委党员干部训练班、延安马列学院系统讲解《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刘少奇同志指出,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自觉维护无产阶级先锋的崇高精神,增强自身的革命素质、素养和修养,“肃清自己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残余以至某些不适合于共产主义利益的最微弱的萌芽”,强调了党性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领导作风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

延安时期,我们党在局部执政的伟大实践中,将民主集中制作为增强党的领导能力的有力武器。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系统提出了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的四项核心要求:一是深化全党教育。要求在全党进行民主集中制教育。二是严守“四个服从”。即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并将其作为处理党内关系和规范组织活动的基本准则。三是反对两种倾向。坚决反对和纠正家长制与极端民主化这两种严重背离民主集中制本质的错误倾向,确保党的领导作风正确。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即“制定一种较详细的党内法规,以统一各级领导机关的行动”。四项核心要求不仅补充和完善了党的制度建设,并且成为延安时期党的领导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

工作作风建设: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做法在党的历史上由来已久。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发动地方党对红军党的批评和群众政权机关对红军的批评,以影响红军的党和红军的官兵”,以纠正“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更是把“党内批评是坚强党的组织,加增党的战斗力的武器”“批评的意义,是增加党的战斗力以达到阶级斗争的胜利”写入《古田会议决议》。延安时期,我们党不断深化和发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在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中,使其系统化为党的优良传统。这一优良作风始终遵循“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根本方针,达到弄清思想、团结同志的最终目的。在实践中,党始终强调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一方面,要求以理服人,讲清道理,营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和“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民主氛围,鼓励同志间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交锋。另一方面,也要求实事求是,对事不对人。对于不涉及政治和组织原则的个人问题,不应过度指责;但对于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则必须分清是非、勇于面对,对犯错的同志,要帮助其认识和改正错误,耐心细致地开展思想工作,为营造积极健康的政治生态提供了有力保障。

生活作风建设:厉行勤俭节约

延安时期,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中央采取多项严格措施,防止特权、官僚主义以及脱离人民的腐败行为的出现。1939年,林伯渠同志与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的谢觉哉同志共同提倡,党员干部要保持苏维埃红军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禁止“高价办酒席”,必须“严格分开”公私费用,一切私人费用“均不能入公家账”。1943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中,明确列举了关于勤俭节约的五项措施:第一,不急之务不举,不急之钱不用;第二,提倡节俭朴素,在确保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应当严格控制所有的支出;第三,坚决反对贪污腐败行为,全力以赴投入经济发展;第四,珍惜民力,节制动员;第五,坚持廉洁从政。从制度上确立了对于勤俭节约的要求和监督,使勤俭节约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科学文化教研部,本文系党校系统创新工程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XGCXKJC202408】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