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先行者,淮北市正以“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为目标,奋力开创现代化美好淮北建设新局面。淮北市委党校发挥党的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作用,紧扣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在干部教育培训、决策咨询研究和办学质量提升上精准发力,为城市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劲智力支撑。
干部教育培训铸魂赋能:锻造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
市委党校始终将干部教育培训作为服务城市发展的核心抓手,以政治铸魂、能力筑基、实践锤炼为主线,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干部培养体系。
政治立身,筑牢信仰之基。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学首要任务,开发“理论+党性+能力”三维课程体系。在主体班次中设置“转型发展中的党性锤炼”专题模块,通过红色教育基地现场教学、沉浸式党课等形式,增强干部政治担当。近三年主体班开设的党性教育专题课程,均超总课时的20%以上,推动领导干部在坚定信仰中引领城市转型。
能力筑基,锻造转型铁军。聚焦“五群十链”产业布局和“沉陷区治理”等转型重点,实施“领航计划”干部培育工程。创新“双轨培养”模式:一方面联合复旦大学、长三角地区党校,开发“新能源产业创新”“生态修复实践”等特色课程,另一方面组织参训学员结合岗位职责分享转型案例,实现教学相长。近三年累计培训主体班学员3200余人次,培育懂产业、善治理的复合型人才梯队。
实践淬炼,提升攻坚能力。构建“课堂+现场+体验”立体化教学模式,打造朔西湖生态修复、口子酒工业文化等13个现场教学基地。在“乡村振兴”专题培训中设计“村庄规划沙盘推演”环节,在“沉陷区治理”课程中组织学员开展多角色协商演练,提升干部系统思维与实战能力。
决策咨询精准发力:打造转型发展的智慧引擎
市委党校以“需求导向、研用结合”为原则,构建“党委出题、党校答题、部门参与、成果转化”的智库运行机制,推动决策咨询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转变。
紧扣中心,服务战略决策。2022年以来,围绕市委“绿色转型”“双招双引”等战略部署,组建8个科研攻关小组,完成《淮北市新能源产业路径研究》《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创新》等咨政报告54篇,其中7项成果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与市发展改革委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针对“五群十链”产业布局开展专项研究,为产业链招商提供决策依据。
深耕实践,破解转型难题。建立“学员—教师—部门”三方协作机制,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应用。近两年完成合作调研报告7篇。针对沉陷区治理、乡村振兴中的痛点,组织教师团队开展蹲点调研,形成“政策评估实验室”机制,对重大改革举措开展预评估,提高决策科学性。
协同创新,汇聚智慧合力。深化校地合作,与濉溪县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建立“长三角党校联盟”合作机制,联合上海、杭州市委党校开展“他山之石”异地教学。通过“双导师”培养机制,邀请政府部门负责人担任实践导师,推动研究成果更接地气、更具实效。
办学质量创新突破:构建开放共享的育才生态
市委党校以数字化转型为牵引,推动办学模式、课程体系、传播方式全面升级。
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党校。实施“智慧党校”建设工程,构建“云端+线下”融合教学平台。开发“淮北转型案例库”,收录6个典型实践案例;打造“VR情景教室”,还原采煤沉陷区治理等场景,增强教学感染力。推广“微课慕课”模式,制作《碳达峰碳中和十讲》等视频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全域共享。
开放化办学,拓展合作维度。建立“企业家进党校”制度,邀请优秀企业家分享转型经验;深化党校高校合作,与淮北师范大学共建“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开展“送教下基层”活动,近两年累计为偏远乡镇提供“点单式”培训340余次,覆盖17000余人次。通过“长三角党校联盟”共享课程资源,形成“引进+输出”的双向开放机制。(作者单位:淮北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