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深刻理解“钉钉子精神”的意蕴内涵

作者 叶姝静
2024-10-24  浏览量:676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最后一条,专门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钉钉子精神”是一个比喻,通常用来描述一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在实践中,这种精神意味着目标明确和持续努力,具体而言就是集中精力不被外界干扰的专注、确保每一次努力都朝着目标前进的精准以及无数次尝试却不放弃的耐心。

“钉钉子精神”的源与流

“钉钉子精神”的源与流体现了这种精神的历史深度和时代价值,通过不断地弘扬和发展,“钉钉子精神”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动力。“钉钉子精神”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种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勤奋坚韧的价值观相契合,如“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典故,都体现了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的精神。而且这种精神与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实践也有密切的联系。“钉子精神”源自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的一段著名论述。1939年5月,他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针对学习中存在的“工作忙”“看不懂”两大问题,巧用木匠“钉钉子”“钻木头”原理进行了阐述和动员。他说,“在忙的中间,想一个法子,叫做‘挤’,用‘挤’来对付忙”“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清了共产党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应有的钻研精神和拼搏态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时代的新情况新问题,把“钉子精神”提到了新高度,提出了“钉钉子精神”。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真正做到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切实干出成效来。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此后,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钉钉子精神”。如2016年8月,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聚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以钉钉子精神抓下去,一步一步把‘一带一路’建设推向前进,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确保各项重大改革举措落到实处。”2021年2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和文章中,提及“钉钉子精神”达十多次。

“钉钉子精神”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提出到各个领域的应用,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激励人们在各种工作中坚持到底、追求卓越的精神象征。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钉钉子精神”被用来强调改革的持续性和深入性,要求改革要精准发力,持续推进;在党的作风建设中,“钉钉子精神”被用来要求党员干部保持廉洁自律,坚持不懈地反对“四风”;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中,“钉钉子精神”被用来强调一步一个脚印的稳定发展;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钉钉子精神”被用来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在民生工作中,“钉钉子精神”被用来确保每一项惠民政策都能落到实处,让群众真正受益。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中,也体现在个人的工作和学习中,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方法论。

“钉钉子精神”的量与质

“钉钉子精神”的量与质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质变,可以说没有锲而不舍的量变就没有水滴石穿的质变。量变与质变体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渐进性和飞跃性。在“钉钉子精神”中,这两种变化表现得尤其明显。

“钉钉子精神”的量变体现为对目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持续不断的跟进,每一次的努力都是对钉子的一次敲击,每一次的敲击都是一个量的积累,虽然单独一次敲击看似效果不明显,但累积起来就会产生显著的效果,最终带来能力的飞跃和事业的突破,实现了目标,完成了任务,达到预期的效果,发生了质变。这种精神鼓励人们不断积累知识、经验和技能,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达到专业领域的精通和创新。它强调通过不断的量变积累,最终实现质的转化。

“钉钉子精神”要求人们在面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时,不急于求成,不浮躁冒进,不急功近利,而是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逐步推进,最终达到目标。这种精神在战略层面的实际应用中体现为对目标的长远规划和坚定追求、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和理性分析、对任务的持续推进和调整优化,以及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改进方法,从而实现全局的突破和创新,确保了量的积累能够有效地转化为质的飞跃。

“钉钉子精神”的实与效

“钉钉子精神”的实与效体现了这种精神在实践中的务实态度和追求实效的价值取向。发扬“钉钉子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倡导的一种工作方法。早在2006年12月6日,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专栏里发表了一篇名为《抓落实如敲钉子》的短文,文中说:“抓落实就好比在墙上敲钉子:钉不到点上,钉子要打歪;钉到了点上,只钉一两下,钉子会掉下来;钉个三四下,过不久钉子仍然会松动;只有连钉七八下,这颗钉子才能牢固。”由此可见找准重心、扎实用力、持之以恒,方能取得实效。

提高站位找准重心。钉钉子忌在钉歪。钉钉子需要集中力量,瞄准一个点用力。各级领导干部落实各项改革举措不能跑偏走样、不能打折变通,更不能为了追求政绩动辄另搞一套。党的二十届三中会召开以后,要正确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谋篇布局,准确理解每项改革举措的背景和定位、指向和内涵,清楚把握创新的出发点和关键点以及与其它相关改革举措的关联,从而有的放矢、精准发力地抓好改革落实。同时要提高站位,牢固树立全局意识,自觉从服务全国全省大局的高度谋划推进。《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决议》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锚定党中央确定的总目标,围绕‘七个聚焦’,把握‘六个坚持’原则,紧盯两个关键节点,实现‘六个新提升’、做到‘六个当先锋’。”这些措施旨在推动安徽省在经济、科技、生态、社会治理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通过这些关键措施,安徽能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展现更大的作为,并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掌握方法善用力道。钉钉子重在力道。钉钉子可能会遇到硬物和障碍,因此需要有效的力量和巧妙的方法。《决定》明确到2029年完成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抓好改革落实要坚持上下协同、条块结合,要有系统的思维、配套的举措,要科学制定改革的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把《决定》的“大写意”转化为安徽的“工笔画”“施工图”。《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决议》指出:“要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健全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体制机制,全面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这三大领域的发展紧密关联国家能源安全、国防安全和空间探索等国家战略,安徽通过聚焦这些领域精准发力,推动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地区经济实力。

持之以恒不断努力。钉钉子贵在坚持。钉钉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连续的努力,它强调长期坚持的重要性,要有“水滴石穿”的恒心和韧劲。《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决议》提出:“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健全粮食安全保障制度,持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加快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体制机制、长效机制意味着政策和措施不是临时性的,而是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它注重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健全的体制机制、长效机制,有助于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等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政府治理的效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长期有效执行,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尤其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日益复杂多变的时代,能够为应对风险挑战提供长期稳定的制度保障。【作者单位:宣城市委党校(宣城市行政学院)】

上篇: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能力
下篇: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强保证

© 2022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