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共同富裕:理论构建、现实挑战及路径探索

作者 铜陵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经济教研室副教授 李俊
2024-10-08  浏览量:811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实现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一以贯之的持续探索,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实现共同富裕之路。

共同富裕:理论构建

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明确提出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但是有大量的相关论述。具体而言,主要有三点内容: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高度发展,每一个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不仅在量的方面,而且在质的方面都能得到充分保证,这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私有制导致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分离,这是两极分化的根源,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由社会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党的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再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建立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并且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体现了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分配方式的与时俱进。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全局高度,在多个场合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行谋篇布局,形成了关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总体上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设计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遵循相应的战略部署。这一系列核心概念,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

实际上,共同富裕是一个包含了两个关键词在内的整体性概念。第一个关键词:共同。这是从生产关系维度而言,它包含了两个层次: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第二个关键词:富裕,这是从生产力维度而言,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共同富裕:现实挑战

当前,共同富裕面临的现实挑战主要表现为不平衡不充分的经济发展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分配。

关于不平衡不充分的经济发展。从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来看,无论是东部和中西部、东北地区,还是南方和北方的经济差距都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从不充分的经济发展来看。在联合国确定的工业门类中,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39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但是,“大而不强”。近年来,美国遏制中国引发的“中兴事件”“华为事件”及“芯片法案”等表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关键核心技术仍旧受制于人。

关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分配,从不平衡的分配来看,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是比较大的。从不充分的分配来看,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和划分标准,2023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达到13400美元,已经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低收入国家大幅跃升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但和高收入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共同富裕:路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上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但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要先把‘蛋糕’做大,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

因此,针对不平衡不充分的经济发展,解决之道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历史上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是成为世界基础研究中心的重要抓手。美国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仍然保持着世界基础研究中心的地位,这与美国政府有意识地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并形成长效机制是密不可分的。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体现了对强国崛起规律的深刻洞察。其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8月,工信部和科技部等4个部委联合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9大未来产业。再次,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在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党的二十大强调,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目的是清除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堵点卡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造条件。在产业政策方面。目前,中国很多产业的核心技术已经进入了世界前沿,由原来的跟跑到并跑,甚至部分领域领跑。所以,中国的产业政策面临转型,要由原来差异化的产业政策逐步转向普惠性的产业政策,要让市场去筛选出哪一些行业、哪一条技术路线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针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分配,解决之道是完善分配制度。党的二十大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在初次分配领域,当前,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初次分配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但由于每个人的能力大小、对社会贡献程度等是不一样的,不可避免会导致收入差距拉大。所以,要完善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机制,有效发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目前,第三次分配发展相对滞后,公众参与度不高。所以,要建立健全慈善激励机制,鼓励高收入群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营造人人愿意慈善的社会风尚。同时,促进包括教育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既符合共同富裕的物质要求,又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的精神需求。

上篇: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下篇: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

© 2022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