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坚持“两个结合” 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

作者 章亮亮
2024-05-09  浏览量:216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我们要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坚持“两个结合”,在实践中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

马克思主义是“新的文化生命体”的“魂”。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对资本主义文化加以批判考察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基本路径。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应当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方面,要立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批判性建设性思维看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挖掘、系统阐释传统文化中揭示人类社会普遍发展规律、承载人类社会根本价值准则、指引人类社会正确前进方向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站在历史潮头,紧扣时代脉搏,赓续文化基因,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中国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现实文化相融通”的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的文化生命体”“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问题,其本质是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问题。深究而言,这种二元对立集中地表现为古今之“器”的对立,我们不能受制于“古之器”,更不能“以今之器,观古之道”,而是要“承古之道,开今之器”,这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应当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理解作为“新的文化生命体”根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注意两点:其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真原貌为出发点,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为根本抓手,准确把握其基本内涵与核心要义,避免因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与实践经验的缺乏而落入人云亦云、断章取义的泥潭。其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应当追本溯源、返本开新,在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内涵与核心要义的基础之上,精准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道”所承载的具有超越时空的真理性力量,旨在“始终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精神内核,从而探索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一个国家的强大,必定要以繁荣兴盛的文化作为智力支持;一个民族的强盛,必定要以源远流长的文化作为精神支撑。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不是抽象高深的学理构建,而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实践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生动诠释,是中国共产党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凝聚起磅礴力量的集中体现,是历史的必然。

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可资借鉴的思想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自然而又必然地建立在对“本来”与“外来”关系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新的文化生命体”之所以“新”,其根本就在于这种“新”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全景式记录,它应改革开放而生,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而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一百余年以前,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新时代新征程,历史和人民成就了马克思主义。我们要一以贯之坚持和深化“两个结合”,用“第一个结合”解决“不是模板”与“不是再版”的问题,用“第二个结合”解决“不是母板”与“不是翻版”的问题,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为中国式现代化培育坚实的文化根基、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铺就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创新工程科研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契合性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XGCXKJC202301】

上篇:坚持“两个结合” 不断推动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下篇:甄辨“对象”是推进“两个结合”的前提

© 2022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