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扎实推进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作者 陈倩倩 江增辉
2025-09-30  浏览量:94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长三角地区肩负着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重大使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收录的《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多篇讲话,系统阐述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对于探索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战略指引,确保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稳步向前。

牢牢把握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的根本遵循

区域实践先行先试既是大国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的现实反映,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前进的必然途径。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是长三角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发挥区域示范作用和经济生态双重优势,当好美丽中国建设排头兵的重要使命。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的基本原则。长三角区域山水相连、河湖相依,共建美丽中国先行区,既是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也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彻底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粗放型增长模式,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根本标尺,科学衡量各类规划、政策与项目的成效,确保发展始终行进在正确轨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深刻阐明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长三角地区经济活力强、生态本底优,更应率先突破,深入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实践路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持续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这一重要理念,为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是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的关键路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治理模式。长三角地区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敏感复杂,更需坚持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性治理。必须以“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视角,统筹水、路、港、岸、产、城等多维度要素,实施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修复和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扎实推进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的实践路径

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实践,长三角地区是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的“核心试验田”,必须在绿色发展、协同治理、示范引领上走在前、作表率。

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要在绿色发展上率先示范。当前,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制高点。长三角地区应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打破行政壁垒,协同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尤其要深化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集群。同时,发挥区域科技创新优势,聚力突破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壮大绿色产业规模,系统推进产业结构绿色化、能源体系低碳化、空间布局集约化,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需在协同治理上攻坚克难。区域协同治理是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的创新引擎。要立足长三角生态资源禀赋与发展特点,加快建立成本共担、效益共享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聚焦区域性突出环境问题,持续完善环境标准、监测与执法“三统一”制度,提升制度执行力。同时,健全跨区域环境应急联动与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系统提升整体治理效能。强化重点生态空间协同保护,深化太湖、长江、新安江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加强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和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要在示范引领上树立标杆。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从局部美丽、区域美丽迈向全域美丽,必须充分发挥先行区的示范带动效应。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要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性、影响力与高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如生态富民发展新模式、区域协同治理新样板等,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长三角经验”。同时,应积极组织开展建设成果展示与宣传实践活动,建立健全典型选树机制,持续培育和挖掘先进典型案例,增强示范引领的实效性与感染力。

【陈倩倩系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江增辉系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上篇:进一步推动安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下篇:新质生产力铸就新“皖”象

© 2022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