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文化强国建设,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明确提到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专题中对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进行了专门论述,这也为推动安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安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旅融合体现国家战略的需要。文旅融合经历了产业融合到国家行政层面的融合,再到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三个阶段,文旅产业被定位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节点”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载体”。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相互渗透融合,形成新的增长点,2023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5.9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4.59%;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5.4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4.24%。同时,文旅融合也是“文化强国”“旅游强国”的核心纽带,既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引擎。
文旅融合是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安徽的服务业尤其高端服务业相比浙江、江苏等经济强省相对滞后,在城镇化水平、居民消费等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亟需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通过深化文旅融合,安徽能够将徽州文化、红色文化、科创文化等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带动消费、就业与产业链协同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现代化进程。
进一步推动安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坚持共治共享,构建文旅价值共同体。通过社区共治共享,建立“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文旅积分制管理”制度,调动乡村景区群众参与文旅发展的积极性,推动村民成为文旅发展的“价值主体”。积极构建政府、企业、村(社区)、游客等多元主体协同的价值网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推动建立村民分红机制。鼓励文化旅游类龙头企业开发IP衍生品,带动中小微企业融入产业链。同时,积极培育本土文旅创客,建立“村民技能培训—创业孵化—产品展销”支持体系,促进农民增收与返乡;引入“文化体验官”“共创式旅游”等情感体验模式,引导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价值共创者”。
坚持科技赋能,推动文旅业态创新发展。安徽是科技创新省份,应积极利用我省科技资源撬动文旅发展,系统化推动科技与文旅全链条深度融合。积极通过数字光影技术(如动态投影、激光雾森)活化安徽传统古建筑与非遗,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借助数字化监管平台整合多部门数据,实现文物智能保护与价值挖掘,推动文化资源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互动,形成“科技+文化+旅游”的融合模式,有效实现我省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持全域旅游,拓展跨界融合产业链。聚焦我省打造全国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区目标,优化全域旅游的空间布局,着力构建板块联动、区域协同、业态多样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深化文旅与百业的深度融合,重点赋能工业、农业等传统产业,并积极向金融、邮政、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全面延伸,通过跨界融合撬动新消费场景,精准吸引年轻客群。利用安徽农业、林业等资源,积极探索“农旅”“茶旅”“康旅”等多元模式,延长文旅产业链,推动文旅产业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深度拓展,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为将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注入持续动能。
坚持机制创新,推动跨区域文旅协同发展。以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为战略目标,整合文化、旅游、生态等政策工具,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联席决策机制。建立文化区、文化带协同补偿机制,重点推进皖北中原文化区、戏曲文化(安庆)生态保护区、安徽中医药文化生态保护区等区域性文化功能板块建设。创新推行“文旅合伙人”模式,统一设计线路并共享游客资源,做好大运河文化、长江文化等文旅融合等。通过文旅廊道共建如黄山—杭州—景德镇生态文化带,进行区域间资源互补与收益共享。强化对文化生态的多主体补偿,防止过度开发,守护安徽地方文化的本真性。探索推动文化生态补偿证券化,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尽责、社区参与的多元补偿网络。通过制度创新、经济激励与社会参与,系统构建“保护—利用—反哺”的可持续循环机制,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作者系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理论研究所(战略研究所)副教授;本文系2024年度校(院)科研创新工程项目“安徽文旅多业态融合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机制与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XGCXKJC20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