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的权威著作。该卷第一专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收录的7篇重要文章,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由之路所具有的历史必然性、理论创新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是历史的结论。”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根本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观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原则指引。这一科学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现代性困境,系统阐明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与实践路径,使其自诞生之初就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局限,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实践性与历史进步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摒弃资本主义弊端、追求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
坚定不移走现代化道路是历史的必然。然而,这一进程必须始终遵循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社会主义为方向,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将自身置于全球发展的大局中思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发展注入新动力,真正实现了自身发展与世界进步的有机融合,展现出一种全新的、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化范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这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不仅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和创造性发展,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现代化进程中高度的历史自信与战略清醒。
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独特的实践路径和理论创新,生动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内在统一,深刻展现出中华民族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葆有的文化主体性与创造性。它既不是传统文明的简单复归,也不是西方现代性的机械复制,而是既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又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始终致力于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协调发展。在这一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智慧、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得到了充分彰显与时代性升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滋养和价值引导,使其在吸收现代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始终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文化主体性。
中国所走的现代化道路,是在自身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探索与开拓而来的。正如每一个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其道路选择都深受本国历史文化、国情特征与发展阶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样体现出鲜明的主体性和文化自觉。我们始终以开放的态度借鉴其他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有益经验,但绝不盲目照搬;而是始终坚持从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不断拓展和丰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从而创造出一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深刻展现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图景
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大党胸怀天下、致力人类福祉的使命担当。
中国式现代化深刻诠释了现代化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形态与实现路径,是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系统性回答。它不仅在理论上突破了西方现代化的话语垄断,更在实践中成功破解了西方模式所面临的一系列困局。中国共产党紧紧锚定现代化的目标,从制度设计、理念创新到文化重塑等多个维度,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路径的全面超越,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具有高度可借鉴性的价值导向和实践范式。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深刻揭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内在动因,也系统展现出其相较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显著优势。作为历史传承、文化积淀与社会发展共同作用的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更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强大的适应性与创新性,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价值、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将日益以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价值形态呈现出来。
中国始终尊重各国现代化路径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坚信各国有权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以自身实践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也是通过成功探索现代化新范式,为人类文明进程注入新的活力,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
【作者系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