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收录的多篇讲话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深刻论述,系统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和科学理论指导下,我省立足科教资源富集、产业基础扎实的优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探索特色鲜明的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之路。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注入新质生产力“强动能”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省坚持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倾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并取得显著成效。其一,高能级创新平台集群逐渐成形。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构建了以大科学装置为引领、以高校院所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立“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打造了全球领先的“装置集群”,汇聚了全球顶尖的科研人才和项目,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前沿科技成果竞相涌现。在“夯基垒台”的基础上,安徽的创新成果进入“井喷期”。“祖冲之号”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光量子计算原型机使我国在量子计算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天都”探月卫星成功实施绕月编队飞行,深空探测能力实现重大突破。通过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营造“雨林式”创新生态,安徽正努力成为汇聚创新要素的“强磁场”和孵化新质项目的“高产田”。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激活新质生产力“源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我省坚持国家所需,省域所能,持续创新生产要素配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合肥都市圈近日被国务院批复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改革聚焦三大关键举措:一是给科学家“松绑+激励”。规定科研人员或团队可享有科技成果所有权70%及以上权益,或不低于10年的长期使用权,提升科技转化积极性。二是打破户籍“壁垒”。推行居住证互通互认,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实现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加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是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化。全面开展公共数据资源普查,建立系统清单、数据清单、需求清单,支持构建各领域数据开发利用场景。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各类市场主体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新要素赋能新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推动产业深度融合,构建新质生产力“主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针对安徽具体情况,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守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对此,我省紧扣“因地制宜”这一关键,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绿”动“智”变,大力实施以人工智能为牵引的新型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谋划部署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实施“7+N”未来产业培育工程,筹建量子科技等10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同时持续推动我省“两业”深度融合发展,引导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延伸,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赋能制造,增强全产业链竞争力。加快推进产业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转化经济发展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安徽也正以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推动产业深度融合,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广阔“应用场”。
深化创新体制改革,优化新质生产力“生态圈”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我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嘱托,通过系统性的创新体制改革,有效优化新质生产力“生态圈”。其一,以首创性改革破解创新堵点,高水平重塑省级创新体系,建设科技体制改革的“科大硅谷”,推广“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科大模式”。其二,以差异化改革彰显安徽特色,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战略定位,全面建设科创引领高地,谋划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我省坚持以首创性改革破解深层次障碍,以差异化改革塑造独特优势,持续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增强开放创新活力。
通过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我省正走出一条新质生产力推动本省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路径。安徽的探索之路深刻印证:唯有因地制宜、改革创新,才能让新质生产力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张少峰系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研究员,郭永系五河县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