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校准“与人民同频”的职业坐标

作者 申 红
2025-07-14  浏览量:46

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当下,回望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至今13年来,从抓月饼、抓贺卡、抓烟花爆竹,到抓节假日、抓“八小时外”、抓日常……一个个具体问题的突破,带动面上问题的解决,折射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作风问题的清晰思路、坚定信念,也为媒体人在复杂严峻的信息浪潮中校准了“与人民同频”的职业坐标。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革命性,首在破除“作风建设是软指标”的认知迷思。初读文件时,“轻车简从”“精简文件”等表述看似聚焦细节,直至一组数据震撼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超76万起,处理党员干部106万余人。这不是简单的数字罗列,而是从一顿饭、一张票、一场会中“揪”出的沉疴积弊—党中央以“抓铁有痕”的韧劲,直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七寸”。从精简会议会风到规范出访警卫,桩桩件件落细落实,既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实干兴邦”的深切期盼,更树起了党保持先进性的“标尺”与“手术刀”。

于媒体工作而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映照职业初心的明镜。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而求真务实正是媒体人的“生命线”。曾几何时,部分会议报道陷入“领导讲话堆砌、工作部署罗列”的窠臼,看似“稳妥”却远离群众烟火气。如今,学习教育的深入推进,让我们能更深刻领悟“接地气、察实情”的内涵:当记者走进社区巷陌记录民生实事,蹲守乡村田野捕捉群众心声,这样有温度的报道,方能成为连接政府与百姓的“桥梁”;用沾满泥土的笔触呈现现代化治理细节,既为决策提供参考,又让民生关怀可触可感—有生命力的好新闻很少在主席台的镁光灯下,更多在老百姓的灶台边、心坎里。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也时刻警醒我们,在面对各种利益诱惑时要坚守底线。媒体虽无行政权力,但有着传播影响力,这种“软权力”同样需要规范行使。杜绝有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当下,回望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至今13年来,从抓月饼、抓贺卡、抓烟花爆竹,到抓节假日、抓“八小时外”、抓日常……一个个具体问题的突破,带动面上问题的解决,折射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作风问题的清晰思路、坚定信念,也为媒体人在复杂严峻的信息浪潮中校准了“与人民同频”的职业坐标。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革命性,首在破除“作风建设是软指标”的认知迷思。初读文件时,“轻车简从”“精简文件”等表述看似聚焦细节,直至一组数据震撼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超76万起,处理党员干部106万余人。这不是简单的数字罗列,而是从一顿饭、一张票、一场会中“揪”出的沉疴积弊—党中央以“抓铁有痕”的韧劲,直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七寸”。从精简会议会风到规范出访警卫,桩桩件件落细落实,既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实干兴邦”的深切期盼,更树起了党保持先进性的“标尺”与“手术刀”。于媒体工作而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映照职业初心的明镜。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而求真务实正是媒体人的“生命线”。曾几何时,部分会议报道陷入“领导讲话堆砌、工作部署罗列”的窠臼,看似“稳妥”却远离群众烟火气。如今,学习教育的深入推进,让我们能更深刻领悟“接地气、察实情”的内涵:当记者走进社区巷陌记录民生实事,蹲守乡村田野捕捉群众心声,这样有温度的报道,方能成为连接政府与百姓的“桥梁”;用沾满泥土的笔触呈现现代化治理细节,既为决策提供参考,又让民生关怀可触可感—有生命力的好新闻很少在主席台的镁光灯下,更多在老百姓的灶台边、心坎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也时刻警醒我们,在面对各种利益诱惑时要坚守底线。媒体虽无行政权力,但有着传播影响力,这种“软权力”同样需要规范行使。杜绝有偿新闻、抵制商业利益对新闻报道的不当干扰,是每一位媒体人应有的职业操守。只有保持媒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才能赢得受众信任,维护媒体行业的良好形象。如在一些企业宣传报道中,严格按照新闻价值和客观事实进行采编,不被金钱、人情所左右,让报道经得起时间和公众的检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是束缚手脚的“紧箍咒”,而是守护职业尊严的“护身符”。当我们拒绝诱惑、坚守底线,媒体的公信力才会像“老陈醋”一样,越酿越醇。

当我们的镜头多对准凌晨扫街的环卫工人,少聚焦领导的“陪同阵容”;当我们的笔触多记录“乡村振兴”的具体方案,少堆砌空洞的“发展成就”;当我们的选题会多讨论“民生痛点”,少关注“商业回报”;当我们少出现在“会场”,多走动在“现场”,我们便真正读懂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内涵—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要求,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的行动哲学,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实践,媒体人要做的,就是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清风”吹进每个屏幕背后的心灵。

未来,我们当以“四力”铸魂—用脚力丈量民情,让报道沾满露珠与泥土,在走街串巷中触摸时代脉搏;用眼力穿透表象,让监督直击问题靶心,于纷繁万象中捕捉本质规律;用脑力沉淀思考,让观点激荡思想火花,在深度思辨中凝聚共识微光;用笔力书写担当,让文字传递精神力量,以生动笔触讲好中国故事。四力合一,方见真章:脚下有多少泥土,笔下就有多少真情;脑中有多少沉淀,肩上就有多少担当。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唯有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刻入职业基因,方能在信息洪流中站稳人民立场,让风清气正的舆论场,成为民族复兴征程中最亮丽的精神底色。

【作者系第7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修班(县处级宣传干部进修班)学员】

上篇:用作风建设之笔绘就金融服务新篇
下篇:以更加严实的工作作风推进基层工作

© 2022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