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安徽是农业大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制定科技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探索现代种业创新、农业重大技术攻关、动植物疫病科技应急,以科技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石;探索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辐射及县域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示范等工程的实施路径,破解科研、政策与生产脱节难题。
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构建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近年来,安徽持续加大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研发投入力度,合理配置科研资源,依据政策目标、技术标准及制度框架,精心构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科技服务供给模式,完善市场科技服务资源统筹机制。高标准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综合服务中心,并推动各类农业企业研发中心蓬勃发展。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多层次农业科创平台,加大种业创新、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强化农业科技园区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引领作用,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辐射带动方面的能力。目前,在两系杂交稻育种、茶树育种与茶叶加工、蔬菜育种与栽培等领域实现全国领先,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经过不懈努力,安徽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彰显了科技强农的显著成效。通过推广应用一系列核心技术,陆续创造了双季稻、单季稻、再生稻亩产1000公斤以上的高产典型。同时,聚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关键领域,开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种养等现代农业模式创新与推广,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积极与国际先进农业科技机构和团队开展交流合作,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技理念和技术手段,持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科技保障。
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抓手,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石。安徽在农业新质生产力方面,聚焦五大核心领域:主粮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绿色食品加工与品牌提升、生物种业、农机装备及数字农业、绿色高效农业。在粮食生产新质生产力的应用与推广中,安徽不断探索创新模式,覆盖种质资源保护、主要粮食作物、重要农产品、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等领域,推动“良种、良法、良田、良机”技术集成组装,推进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产能。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于粮食生产,推广智能农机装备,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建立粮食生产风险防控体系,确保粮食生产稳定,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为了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加速转化为市场应用,2025年,安徽各地正有序举办冬春农民大培训、示范基地观摩培训等各类培训,计划培训生产经营主体50万人次以上,确保春季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到位、服务到位,为夺取夏季粮油丰产丰收提供科技支撑。
运用农业新质生产力,破解科研、政策与生产脱节难题。扎实开展春季农业生产科技指导服务,在春季农业生产期间组织动员全省各级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服务工作,持续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每名农技人员包联至少1个行政村,联系服务示范主体不少于5个。全省约有1.6万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确保省域行政村服务全覆盖,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以高质量适用性科技为引领,示范推广2025年农业主推技术,推动“四新一高”主推技术线上线下培训和示范展示以及观摩培训,满足农户与农企需求。全力做好春耕备耕各项工作,科学指导农民做好午季作物的春季田间管理,农作物病虫害的专业化统防统治,化肥施用、农药绿色防控和农业科技防灾减灾工作。持续开展“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深入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推动农业科技服务向高素质农民或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