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生态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作者 金仁旻
2025-03-26  浏览量:124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而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在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何充分发挥乡村生态优势,构建生活、生产、生态“三生共赢”的生态振兴之路,对于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

打造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首先需以农村人居环境优化为切入点,系统化推进乡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升级,统筹实施生态宜居与文脉传承工程,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格局。重点围绕以下维度精准施策:通过卫生设施升级改造工程,以厕所革命为抓手构建分散式处理与集中管网协同运行的资源化利用体系;按照地域特征创新推行分区生活污水分类治理模式,融合人工湿地等低碳技术强化治理效能,同步构建覆盖全域的分类减量型垃圾处理系统;着力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实施路网提质扩容工程,构建可靠的智能化电网体系,规模化推进清洁能源布局与智慧水务系统建设;通过“多规合一”式村庄规划体系重塑乡村空间肌理,强化传统村落保护性修缮与古老建筑活化利用,实施全域增绿工程,提升生态景观品质,全方位守护田园乡愁记忆与地域文化特色。

打造绿色低碳的生产体系。系统推进全维度生态化变革,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农业生产层面应着力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工程,深化应用智能变量施肥系统与数字化植保技术,实现投入品利用效率全面提升;同步强化种养循环生态闭环建设,构建覆盖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高附加值有机肥产业化生产、精准还田作业的完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并创新秸秆多元化应用场景,打通综合利用技术路径。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题,建立覆盖生产、回收、再生全链条的农膜污染防治机制,推进全生物降解地膜产业化应用及标准化生产体系构建,完善基于逆向物流的农药包装物押金制回收网络。农业资源承载力方面,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水资源集约利用双轮驱动战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集成保护性耕作技术,构建以土壤健康为核心的轮作休耕智能决策系统;同时深化水肥精准协同调控技术创新,推进抗旱节水种质资源基因编辑工程,严格实施基于生态承载力阈值的种植结构动态优化机制。

打造多样稳健的生态系统。着力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实现生态产品高质量供给与生态系统涵养服务效能的战略性升级。在农业生态保护领域,应构建多维度协同治理体系,其中湿地生态系统修复需遵循自然恢复优先、人工干预为辅的科学原则,聚焦生态功能退化区域实施污染治理、岸线修复、水系优化及生物栖息地重建工程,有效激活碳汇潜能并逆转湿地生态空间收缩态势。在植被恢复工程中,充分尊重农民主体意愿,实施差异化植被配置策略,严格界定陡坡耕地及沙化、水源涵养区耕地的生态管控红线,构建全周期动态监测与标准化管理体系以保障生态覆盖质量。针对“四荒”资源综合治理,秉持“谁治理、谁受益”的权责对等原则,结合水土保持目标创新复合型生态产业模式,通过基层技术赋能体系精准输送种质资源、智能农技与市场通道,实现生态价值与生产效益的有机转化。矿山生态治理需纳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规划,建立历史遗留矿山修复的多元资金保障机制,创新“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双轮驱动治理模式,有机衔接乡村振兴、国土综合整治及生态移民工程,形成政策集成乘数效应。

打造强村富民的价值链条。以产权制度创新为切入点构建“资源确权—资产转化—资本运营—价值反哺”的生态价值“开发—利用—保护”闭环体系。通过深化主体功能区制度创新,将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转型为环境优先,严格划定乡村区域生态保护红线与农业发展空间,确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治理框架。依托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为生态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奠定法定产权基础。在生态产业化维度,推进全域资源整合开发模式,通过“生态+”培育新兴业态,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整体性生态资产的系统开发。同步构建多层次生态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探索水权交易、碳汇质押等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运用金融资本管理思维破解生态资源非标准化属性与公共物品特性导致的治理梗阻。实施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核心主体的资源整合工程,通过设立村级生态资产运营平台实现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整合,借助股权量化机制构建内部定价体系,规避产权碎片化带来的高昂交易成本。在资本对接层面,创新设计“集体资产+外部资本”混合所有制合作模式,运用资产证券化工具实现生态资源三产融合溢价,配合政府信用增级与金融机构结构化金融产品创新,构建生态资产价值实现机制。最终依托县域要素市场构建生态产权创新交易板块,引入衍生金融工具开发可拆分交易生态产品,形成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协同共生的新型治理范式。

生态兴则乡村兴,生态美则百姓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以生态振兴为重要抓手,系统整治人居环境重塑乡村田园诗意栖居,打造绿色低碳生产体系激活发展动能,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织就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守护绿水青山本底的同时,更以创新机制打通生态价值转化通道,让蓝天碧水、清新空气和沃野良田真正转化为富民强村的绿色财富。

(本文系安徽省社科规划专项课题“社会创业助力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内在机制与体制保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HS-KXZX2020D01)

上篇:构建三大体系 建设江淮粮仓
下篇: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助力安徽农业高质量发展

© 2022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