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以徽文化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

作者 潜环
2025-03-26  浏览量:97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考察安徽时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作出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等部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治理智慧和人文精神,为社会治理提供了丰沛资源。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乡村治理基因,推动徽文化与乡村治理相融合,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解码徽文化的治理基因

“和”文化基因:以和谐为本的治理理念。徽文化的“和”文化源自儒家思想,强调“亲仁善邻”“和而不同”。例如,以传统“和”文化为基础探索形成的“六尺巷工作法”和“作退一步想工作法”,以“强者先让、有理也让”的方式化解矛盾于萌芽状态。徽州“和”文化注重差异共存与动态平衡,其“执两用中”方法论对化解现代治理中的价值冲突具有启示意义。

宗族文化基因:以自治为基础的治理模式。徽州的乡村治理以宗族为单位,形成“祠堂—族田—族谱”三位一体的自治体系。例如,明清时期祁门善和程氏宗族依据《窦山公家议》,制定“五房轮值、众存众护”的山林管理模式,通过“责任到股、收益分层”分配机制,实现资源自主管理与公平分配,一定程度上呼应了当代的自主治理理论。

家风家训基因:以德治为支撑的治理方式。家风家训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家族教化工具,也是德治载体。绩溪县伏岭镇湖村的《章氏家训》强调“勤俭、谦让、孝亲”等伦理,通过“评价—规训—内化”的链条,将道德伦理嵌入日常生活,以柔性道德内化取代强制管控,化解社会冲突。

礼法文化基因:以礼法为保障的治理手段。徽州现存文书中23%为民间调解契约,体现“情—理—法”交融智慧。休宁《茗洲吴氏乡约》构建“约正监督—直月执行—罚戏警示—呈官终局”的惩戒体系,实现民间法与国法衔接,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支撑。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三重困境

价值困境:工具理性对伦理共识的冲击。现代化进程中,功利主义的存在使得乡村治理情感联结弱化、共同体意识淡化,社会风险增多。一些智慧平台考核指标关注“舆情平息率”“事项办结率”等量化数据,影响基层工作者对群众需求的深度感知,也反映出当前乡村治理中伦理化利益协调机制的弱化。

制度困境:规则与活力的平衡难题。当前乡村治理实践中,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公共服务效能,但村民自治的传统内生动力仍需进一步激活。究其原因是传统的公开决策、依规办事等自治要素未能与行政服务机制有机融合,制约了基层治理效能发挥。

技术困境:数字鸿沟加剧治理失衡。数字技术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但乡村的数字基础设施和村民的数字素养与城市差距较大,制约了数字治理水平的提升。同时,数字算法治理中“高频事务清单”多集中于环境整治等显性议题,祠堂保护、非遗传承等文化治理需求被边缘化,忽略了共同商量和达成共识的重要性,易导致复杂社会矛盾被简单化处理。

徽文化与现代乡村治理的融合

“和”的理念凝聚治理价值认同。徽州“和”文化的精髓在于差异中求共识的治理哲学,在多元化的社会中需要倡导以和谐为本的治理理念。例如,黄山市将传统“三让之道”(让地、让水、让路)转化为“协商议事七步法”,规范完善了协商议事流程,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特别是聚焦乡村社会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将徽文化中的礼让精神融入乡村矛盾调解,在协商中凝聚共识,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

以自治传统优化基层治理共同体。徽州宗族自治体系的治理智慧为现代乡村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新时代,可通过“宗族理事会2.0版”推动传统自治模式的现代化转型。一是优化治理主体,以村民理事会等群众性组织为依托,挖掘治理人才,将传统族长权威转化为以党员干部为引领、能人和技术骨干为支撑的“治理共同体”,推动基层治理从传统权威向现代治理能力转型。二是完善决策机制,借鉴“合族公议”传统,规范议事程序,提升协商治理效能。通过“文化治理枢纽”实践,将传统自治基因转化为现代治理动能,推动基层治理共同体的优化与提升。

以理法精神创建文化治理新模式。徽州家训的治理智慧在于将抽象理法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规范。一方面,以“礼”化“俗”,将徽文化中的家风家训、乡规民约等礼治元素转化为现代村规民约,实现道德教化与行为规范的统一,增强村民的自我约束力。另一方面,以“法”促“治”,将传统法治理念与现代司法实践相结合,提升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实现矛盾纠纷的高效化解。

以技术融合赋能乡村治理。乡村治理中可借助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徽文化治理逻辑的精准转译。例如,休宁县运用GIS技术将明清“水口林”管理规则转化为“生态银行”智能合约系统,不仅彰显古代水利工程遗产的生态智慧,而且实现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现代化治理中需要充分把握“文化—技术—治理”的深度融合,将徽文化治理智慧从地方性知识上升为普适性现代治理方案。

上篇: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助力安徽农业高质量发展
下篇:没有了

© 2022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