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4年7月15第十三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全面激活科技活力 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铝基产业发展新高地 从“新学员”到“毕业生”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

□ 作者 沈浩

在党校学习期间,重温了马克思经典文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感受颇深。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又是一种客观的感性活动,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际把握。这说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实践,实践是《提纲》的灵魂和贯穿其中的红线,实践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特征。

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明确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在于不懂得实践的意义,看不到人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体能动性。正如马克思所言,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因而主体与客体是不能对立的,彼此应该相互联系,只有人感知到了客观事物,才能确定客观事物的存在。其次,在历史观上,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正是基于这点,才能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揭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而说明社会意识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建立起唯物史观。最后,在认识论上,马克思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确立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成为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通过对《提纲》的解读,我们了解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着原则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马克思运用实践的观点来考察人的认识,即人的认识正确与否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加以解决。另一个区别就是马克思运用辩证的观点来考察人的认识,人对世界的认识不仅有正确的,还有被实践证明是不正确的,甚至还有现在是正确的,而随着时间和实践的推进又被证明是不正确的,反之亦有。这也就说明了人对世界的反映具有辩证性。同时,一旦被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又会被人作为实现一定目的的手段或向导,而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又会不断完善这个认识。这一无限反复的认识过程与认识规律便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也就体现出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而人类的不断进步,恰恰反映了这样一个观点。高校教师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使命,应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紧紧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产生信念,在信念的基础上自觉践行。

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高校作为知识与思想的熔炉,绝非与世隔绝的象牙之塔,而是马克思主义与各类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交锋碰撞的主战场,是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最前沿。若我们不主动以马克思主义的光芒照亮这片高地,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便可能趁虚而入,扰乱学术与思想的纯净天空。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如肆意抹黑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诋毁革命领袖、抹黑英雄人物等,其根本目的是搞乱人心,其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高校教师必须强化阵地意识,勇于担当,面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侵袭,要敢于发声、善于斗争,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严密的逻辑论证,有理、有利、有节地进行反驳与批判。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校成为传播真理、培育英才的坚固堡垒。

深刻理解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伴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步,教育也不断发展,教育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成就巨大,建立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包括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的高地,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不动摇,将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实际行动,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在内部管理上,高校应强化顶层设计的科学性与系统性,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工,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教学科研机构与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高效,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要深入基层一线,通过走访调研、恳谈交流等方式,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加深师生员工对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共同推动高校事业蓬勃发展。

不断提升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水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一要强化创新课程教学,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依托灵活多样的学习载体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二要强化创新实践指导,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扩大有行业从业背景的创业型教师队伍,切实加强实践指导,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三要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开辟虚拟模拟平台,建设孵化基地,加强校企、校地合作,促进实践与理论相统一,切实调动大学生内在的创新激情和潜力,努力使新一代青年成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作者系第6期高层次人才国情省情专题研修班学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