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如何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问题是区域文化建设必须思考的重大命题。7月26日,省委书记韩俊在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强调:“要突出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做好文化铸魂、文化挖掘、文化供给、文化传播的大文章,让徽文化的金名片成色更足更亮”。
安徽文化中戏曲特色鲜明。新时代焕发古老戏曲的新生命,能够彰显安徽文明的突出特性,多维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元素,充实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充分挖掘江淮大地丰厚的戏曲文化,是擦亮徽文化金名片,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安徽戏曲资源丰富。安徽省的传统戏剧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花鼓戏、庐剧、傩戏、目连戏、徽剧、坠子戏、四平调、等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皖北曲剧、淮北梆子戏、泗州戏、太湖曲子戏、潜山木偶戏、梨簧戏、皖南花鼓戏、枞阳腔、泗县瑶剧、马派皮影戏、皖南皮影戏、灵璧皮影戏、砀山四平调、文南词、鸡公调、亳州二夹弦、推剧、南陵目连戏、石台目连戏等等,剧种声腔较多。据《中国戏曲剧种表》统计,全国共有戏曲剧种317种,安徽省境内的剧种有18种,占比约5.7%;这里还不包括目前正在省内传承的很多声腔剧种,枞阳腔、太湖曲子戏、黄梅戏龙腔、庐剧等都不在目录内。
安徽戏曲文物较多。安徽省内作为双遗产的代表性古戏台有祁门县新安镇八大国保古戏台、亳州花戏楼、宿松县北浴乡廖河村古戏台、潜山市龙潭乡万涧村杨氏宗祠古戏台、岳西县五河镇小河南村蒋氏支祠古戏台、梯岭村孙氏宗祠戏台、响肠村方氏宗祠戏台、望江县龙泉乡龙家仓下土戏台等,见证了安徽老艺人的演艺风华。安徽戏曲类博物馆、纪念馆、特色镇村颇具特色,如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徽班博物馆、程长庚故居、严凤英故居、石牌戏曲特色小镇、刘街傩文化展示馆等,为戏曲寻根提供了地理空间。
安徽戏曲名家辈出。怀宁县洪铺镇金鸡村的金鸡碑是戏神碑,刻有“金鸡社令正直之神位”,可见古代皖河两岸戏曲演艺的盛况。一部《皖优谱》,辑录皖籍昆曲、京剧艺人资料,可观古代安徽戏曲艺人群体的兴盛。高朗亭、程长庚在京剧发展史上声名显赫,太湖叶春善、怀宁曹心泉、望江龙昆玉等数家均为世代梨园,至今飘香。《安庆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将安庆市全域纳入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范围,安庆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进入15年黄金时期,传统戏剧在安庆范围内迎来一个崭新优异的文化生态。安徽省内其他市县戏剧文化生态的保护、学术科研、戏曲交流也做得有声有色。
对标浙江省打造唐诗之路、江苏省打造长江文化公园(江苏段)等鲜明的文化规划相比较,安徽省紧紧围绕做好戏曲文化铸魂、戏曲文化挖掘、戏曲文化供给、戏曲文化传播这篇大文章可大有作为。戏曲文化值得创造性转化,可以多点布局,形成独具安徽特色的戏曲之路,为长江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重新评估青阳腔、岳西高腔、徽剧、黄梅戏、花鼓、庐剧等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青阳腔、岳西高腔、徽剧直接从南戏发展而来,在徽州、安庆延续传承,至今虽属濒危,却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安徽戏曲声腔与徽班戏曲演员直接影响到京剧与黄梅戏的发生发展,是中国戏曲源流的正脉,在中国戏曲史上有赓续传统的重要意义,生动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特点。可由相关主管部门组织科研院所、高校、演艺院团、文化旅游集团等四位一体的理论实践实验团队,立足文献,深入调研,访谈老艺人,搜集戏曲文物,体验民俗民风,深度翻耕安徽戏曲生成土壤,在比较研究中提升戏曲显示度;全面开展“中国戏曲剧种全集”编纂、濒危剧种剧目发掘复排与研究、戏曲剧种纪录片拍摄等工作,论证安徽戏曲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定位。
加强黄梅戏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加强黄梅戏静态要素和动态特征的数字化保护,顺应受众群众的媒介习惯,广泛运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流行化传播手段,加快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速度,扩大传播人群及传播领域,以带动更多的互联网原住民向传统的黄梅戏靠拢,不断扩大黄梅戏传播效应,培养更多的爱好者。此外还要加大黄梅戏数字化人才培养,引导更多数字化、信息化方向的专业人员参加黄梅戏艺术的生产创作和传播,加强对黄梅戏艺术的表演者和从业者新媒体知识技能的培训。
擦亮安徽戏曲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显示度。目前,戏曲文化的传承传播灌输性强,手段比较简单。如黄梅戏艺术节只有阶段性效应,戏曲展演周影响力不大,大篷车送戏下乡未能充分激活乡村大舞台;城市文旅建设、乡村振兴事业中,在老街改造、长江文化公园建设、老工厂文化创意、古村落、山水旅游、创意农业等方面的戏曲元素还有待加强。可由省相关厅局联合打造戏曲IP载体,在各项文旅创意建设中,融汇戏曲元素,为戏曲IP的物态化呈现提供支撑。
畅通安徽戏曲传承创新的路径。安徽戏曲传承、保护体系一直在按部就班推进,创新性有待加强。应出台相关政策制度,真正落实县级人民政府在戏曲传承保护体系中的主体责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人力资源,整合团队,凝练方向,以县级文化主管部门为牵头单位,组建高校与科研院所研究员、地方文化学者、政府文化管理人员、广大演艺人员为一体的戏曲传承保护团队,加强产、学、演、研的一体化,推动安徽戏曲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营造民间戏曲艺术的发展生态。拓展受众群体的培育空间,在旅游风景区设置戏曲版块,在戏曲传承基地开发旅游景点,在戏曲进乡村、进校园的基础上策划戏曲进企业,将戏曲文化注入同质化的游乐园、旅游综合体,提升群众戏曲审美趣味。对口支持,促进画在墙上的静态戏曲元素与舞台上的动态戏曲表演同步发展,最终实现安徽地方戏曲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