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3年8月30第十五、十六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感悟家国情怀 凝聚奋进力量 民之所向 行之所致 从三个“为什么”看百姓家的“蝶变”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三个“为什么”看百姓家的“蝶变”

□ 作者 钟慧婕

从贫困到小康,短短十年,乘势而上,华夏大地无数个村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接续开启了乡村振兴新征程。《习近平走进百姓家》着眼微观,以32个家庭的讲述记录了这十年艰苦奋斗、破蛹蝶变的卓越成就。寻根究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个“为什么”蕴藏着中国奇迹和成功密码。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100多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党的奋斗目标”“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中“金句”频出,用行动回答了我们党为什么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开创崭新局面,那就是矢志不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群众所忧所盼,人民领袖念之行之。在看真贫、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亲切地“来看看你们,唠唠家常”,帮助村民们事无巨细地算好每一笔“扶贫账”,只为“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江苏镇江市永茂圩自然村村民洪家勇对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友善印象深刻:“总书记太和蔼了,跟我们老百姓很亲,关心我们的生活。交通、就医、教育、新农村建设等方方面面,问得很细,心里装的都是我们老百姓的事。”而在陕西延安市梁家河村村民刘金莲的眼中,无论是当年那个土窑里常常看书一看就看半宿的“后生”,还是带着大伙打淤地坝、建沼气池、修梯田的大队支部书记,再到现在全党的总书记,“总书记一点儿也没变,还是那么慈平(陕北方言,意为待人亲切、随和),他的心一直都和我们老百姓在一起!”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孙子朱小红家中看望慰问,看到已经脱贫的乡亲们,总书记有感而发:“你们家的变化也说明一个道理,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民服务,承诺了就要兑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这句初心使命的庄严重申,传递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也让我们相信新时代唯有脚踏实地奋斗,久久为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带领人民奔向共同富裕的未来。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弘扬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道,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宣传教育,才能让党的指导思想更好地入脑入心、引领实践。

“两个结合”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强大生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之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源源不断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提供养分,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基,生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引领我们党持续奋进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突出实践导向,来源于实践用之于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之花绽放出多种多样的绚烂形态,我们党将这些宝贵资源利用起来,转化成新时代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生动案例,教育激励党的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江西井冈山,神山村村民左香云被井冈山多家红色教育基地聘为教员,他说:“我要把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好,能讲好神山村的故事,也能讲出背后的道理。”在湖南瑶族村,“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曾孙女朱文萍是红色景区讲解员,她说:“我要牢牢记住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更多人感悟到‘半条被子’的精神力量,让更多百姓感受到共产党的为民情怀。”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照耀在中华大地上,必将引领我们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今天,我们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指出:“扶贫、脱贫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准,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他对乡亲们说:“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将继续大力支持老区发展,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从地方到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脚步遍布各地,扶贫思路清晰可辨。贵州省遵义市花茂村村委会提出“五为民”工作法,要求村干部做到帮群众想、促群众富、教群众会、让群众笑、带群众做。福建省福州市军门社区探索推出了“13335社区工作法”,推行“一门式服务”“窗口无否决权服务”“错时工作制”等,通过“居民恳谈日”“妇女议事会”“4点钟学校”等多措并举解决群众诉求,为居民幸福生活保驾护航。“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从顶层设计到落实至户,随着公路修通、新房建起、产业进村、旅游旺村,保定市阜平县骆驼弯村村民唐宗秀一家人感叹“真的赶上了好时候!”

激发人民群众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三百多万名扶贫干部倾力奉献,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一千八百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在他们的感召带动下,广大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激发了奋发向上的精气神。在安徽金寨大湾村,村干部一心为民,贫困户也绝不“等、靠、要”。在河南兰考,张庄人在焦裕禄精神的激励下人人有劲头、个个争先锋,村民闫春光说:“过去那些年大家都穷,村里十年八年也没啥变化。现在不一样了,各家都是撸起袖子加油干,自己家里要是没点儿啥动静,都不好意思和别人聊天。”可以看到,众多贫困群众的精神世界在脱贫攻坚中得到充实和升华,信心更坚、脑子更活、心气更足,用双手改变生活的内生动力被充分激发释放。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