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3年8月30第十五、十六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重要言论 坚守党校初心 找准工作着力点 坚定不移加快建设 现代化产业体系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高质量发展的不懈追求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高质量发展的不懈追求

□ 作者 张超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高质量发展实现强国复兴伟业擘画了宏伟蓝图。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为安徽发展指明了方向:必须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因此,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既是强国复兴的必由之路,又是省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立足安徽发展的历史方位、时代坐标和战略定位作出的重大决策。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必须深化认识和把握,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需站稳立场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需一切为了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无论是现代化强国建设还是高质量发展,都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安徽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生活得更美好为价值目标,将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放在首位,完善社情民意征集机制,健全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工作长效机制,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上展现更大作为。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需一切依靠人民。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求既要围绕人民的新需求、新期待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也要改变过去将人作为被动承受客体的惯性思维,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调动其作为生活品质提升主体的积极性。推动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赋予高质量就业的能力,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公平就业权益,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础设施,使每一个个体不仅在财富创造中自立自强,还在社会参与、秩序维护和活力激发中主动作为,由己及人,构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守望相助、共同富裕的社会共同体。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需夯实基础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需夯实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稳健的经济增长速度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前提条件。离开经济发展谈人民生活品质的保障和提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安徽必须抓住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良好态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将高质量发展的着眼点放在就业承载能力大的实体经济上。以数字赋能、高端引领做强传统产业,以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做大新兴产业,以深度融合、提升算力壮大数字产业,以前瞻布局、多点抢滩发展未来产业,以升级换代、聚合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集聚示范区。在提供充足就业岗位的同时,为持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奠定基础。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需夯实发展基础。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从量到质的高质量发展,因此,高质量发展是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的前提。创新是安徽高质量发展的增长引擎,新兴产业体系构建离不开科技创新。但是先进科技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的,唯有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通过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优质教育资源富集地,培养符合产业发展的人才。通过实施人才兴皖工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大人才培育引进力度,拓展人才交流合作,让安徽成为引才汇智的“强磁场”。通过把推动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作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逐步建立激发创新活力、知识价值导向、管理规范有效、保障激励兼顾的薪酬制度,为优秀人才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广阔舞台。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爱护人才,营造拴心留人“养人”环境,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需缩小差距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需缩小区域差距。通过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缩小安徽与沪苏浙的差距。深入推进与长三角都市圈城市群联动互融,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顺畅流动。在养老、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以及交通等方面做好省际相关政策和福利的衔接。在基层治理方面尤其是跨省的矛盾纠纷化解、社会组织培育以及志愿者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协同作用,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没有皖北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安徽的高质量,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缩小全省收入差距。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尤其是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服务优质均衡发展上着力,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需缩小城乡差距。持续深化农村改革,让农民群众分享更多改革成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好质量兴农、绿色发展、城乡融合、文化兴盛、乡村善治、共同富裕等“六个之路”。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推进古村落、古民居等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需全面保障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需保障基本民生。围绕群众关注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社会保障等,推出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高水平的人岗相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教育服务发展能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公共养老服务体系和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在保障改善民生上下功夫,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在“七有”的基础上提档升级,实现共同富裕。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需健全机制。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健全“民声呼应”工作平台、制度、机制、体系,制定民生实事清单,确保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多途径加大就业增收、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托育等方面的制度供给力度,切实解决已有制度在财政支撑、政策衔接、配套统筹等方面的难题。鼓励地方在民生领域开展创新性试点并在全省推广如互助养老、长期护理养老保险、弹性用工、慈善公益创投、新市民住房保障以及医共体完善等。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推广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和“作退一步想”工作法,引导社会心态,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通过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社会稳定有序,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者系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