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3年4月15第七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编者按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汲取养分淬炼担当 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伟力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时代价值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不断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时代价值

□ 作者 李磊

几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其中蕴含的科学与真理在当今时代仍然发挥巨大的价值与作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其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特别是当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对自然有高度的依存性,因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马克思曾把自然界比做人类的“身体”,他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他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反对人类破坏自然。马克思认为,人类更应该 基础,二者和谐共处则共生共荣,反之,则会遭致自然界的“报复”,所以人应该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自然。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人类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

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人类只有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马克思认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恩格斯也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当代价值

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中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根本上明确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论断深入人心。

引领建设美丽中国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从战略部署来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谋划开展一系列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的工作,作出一系列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生态文明建设的谋篇布局更加完善、更加系统,也更加成熟。从改革举措来看,建立和实施了环保督察、河湖长制、生态保护红线、排污许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一系列制度。从生态环境质量来看,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评价指标明显改善,大家普遍感觉天更蓝了,空气更清新了,生活更美好了。从绿色低碳来看,我国从单一的控制能源消费强度到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强度“双控”,再到现在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绿色越来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从国际影响来看,我国始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连续 30 多年保持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双增长”,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明确了每位公民的生态道德责任义务。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告诫:“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头脑一起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可以说,保护环境是人类的责任,也是人类福利的保障,每一位公民都应明确自己的生态道德责任义务,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所说:“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者系第 53期中青三班学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