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聚焦为党献策、努力当好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生力军,对党校加强科研和决策咨询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作为市级党校,要深刻领会《条例》修订的重大意义,坚决贯彻落实《条例》关于为党献策方面的新要求,在夯实献策根基、加强诚信建设、创新管理机制、强化思想引领方面下功夫、见实效,切实做优做强新时代党校新型智库。
虔诚问道,用体系化学理研究夯实献策根基
《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党校科研工作的定位和重点任务,新增“加强理论研究、对策研究”等内容,特别强调“重点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为党校开展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
坚持深研细究。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必须强化系统学习,深研细究,同步推进。党校教研人员要落实“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要求,深入研究“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以及不断丰富发展的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努力掌握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关系,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努力把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背景、学理依据学懂弄通,在熟练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中不断提升体系化阐释与学理化表达的能力,以深厚的理论功底打牢为党献策的根基。
推动相互促进。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是党校科研和决策咨询工作的重要任务,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充分运用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成果,针对性地构建适合本地区改革发展实践的理论阐释框架,为对策研究提供坚实理论支撑。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强对本地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构建“党委点题—党校破题—成果解题”闭环机制,把对策研究往实里做、往深里做、往精里做,努力做到研究“见底”、成果管用有效。
固本培元,用特色化制度筑牢学术防线
《条例》要求党校科研和决策咨询工作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新增“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制定体现党校(行政学院)特色的学术规范”等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党校科研和决策咨询工作的“底线”与“红线”,是党校开展科研和决策咨询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
让“底线”不可逾越。把“选题契合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成果体现党性原则”作为首要底线,针对党史党建等重点学科,增设“政治方向初审环节”,杜绝偏离政治方向的研究选题。构建底线防控的闭环机制,结合党校教学科研一体化特点,建立三级审核制度,对调研数据真实性、案例引用合规性等基础要求,细化具体核查标准。
让“红线”不可触碰。要立足党校的政治属性和实践导向,在遵循学术研究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从教育、预防、监督、惩戒四个方面,建立符合党校特色的学术规范体系。要将学术规范贯彻党校学术活动各环节,推行科研承诺书、档案追溯制等,坚决反对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要树立制度权威,强化制度执行,对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一票否决”,促进形成健康的学术生态。
多措并举,用有组织化科研机制促进整体效能提升
《条例》新增“应当加强有组织科研,创新管理服务工作”以及“统筹优化科研和决策咨询成果的考核和评价”等内容,这一创新表述直指传统科研“单打独斗”的弊端,对于凝聚各方力量,提升科研整体效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织密协同“一张网”。要加强对党校科研规律的研究,整合各方资源,通过有计划、有目标、有协作、有管理的组织行为,为科研工作聚势赋能。校(院)委会要坚持顶层设计,强化有组织科研导向,压紧压实各级责任,切实解决有组织科研谁来抓、怎么抓、抓什么的问题。要用好“外脑”,建强“大脑”,织密科研协作网络,加强与党委、政府政策研究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用好党校系统资源、学员资源,建立跨区域、跨学科、跨单位、跨层级学术攻关团队,推动科研和决策咨询工作效能整体提升。
用好考核“指挥棒”。要立足党校教师既不同于公务员又不同于普通事业单位人员的实际,建立具有党校特色的科研和决策咨询成果考核评价机制,实施全流程优化运行、全方位有效激励、全链条综合管理。对于科研项目,要建立“立项—中期—结项”全程资助制度,以精准投入有效提升科研产出效益。要将科研成果数量质量、决策咨询成效与教研人员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挂钩,在精神上、物质上加大对学科带头人、团队负责人的激励力度,树立鲜明导向,释放人才活力。
弘道扬声,用分众化宣讲矩阵传递时代强音
《条例》新增第四十条,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科研和决策咨询工作”章节,明确党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前沿阵地。这既是对《条例》总则关于党校要“当好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生力军”的有力呼应,也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党校在为党献策方面的独特价值。
发挥优势“引领讲”。党校教研人员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学术优势、话语优势,站好站稳讲台论坛,大张旗鼓“引领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切实传好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道,授好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之业,解好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所遇之惑。要利用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平台,大力宣传阐释党的方针政策,有针对性地批驳各种歪理邪说,为党为民弘扬正气、激浊扬清。
深入群众“浸润讲”。要组建宣讲团(队),深入机关、企业、社区、农村等,开展点单式、互动式等宣讲,着力打造分众化宣讲矩阵。要用群众常讲的话、愿意听的话、听得懂的话,以“乡音”传递“党音”,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要运用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成果,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根源以及应对之策讲清讲透,帮助解开心结,凝聚共识,提振信心。
【作者系马鞍山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