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近日在合肥举办“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弘扬抗战精神专题报告会”。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原理论研究所研究员、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刊《云岭》主编刘以顺以《学习孙仲德的优秀品德、崇高风范和革命精神》为题作主题发言,通过孙仲德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艰苦奋斗、严格要求亲属子女等真实历史细节,生动展现这位抗日名将的革命品格。
自1980年参与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工作至今,刘以顺已深耕这一领域45年。书桌上的《云岭》期刊与写满批注的史料书籍,无声诉说着他对新四军历史研究的执着。从助教到研究员,从省级报告会到田间地头宣讲,他用四十余载光阴践行着“让历史活在当下”的信念。
投身研究,深耕新四军历史
1980年6月10日,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在安徽省委党校成立,刚进入党校党史教研部工作的刘以顺参加了成立会议。“从那天起,我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项事业。”刘以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眼神中充满了坚定。
作为新四军活动的主要地区,安徽为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刘以顺介绍,新四军军部1937年12月25日在武汉成立后,于1938年1月6日移驻南昌。4月由南昌进驻岩寺,8月2日抵达云岭,军部在皖南有三年之久。新四军4个支队都是在安徽集中整编并开赴敌后抗日的。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第二、第四、第七师先后创立和发展了淮南、淮北和皖江三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新四军将士的热血。”
依托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执教专业背景,刘以顺深耕不辍,出版《新四军故事》等著作近10部,发表论文300余篇,科研成果总计近400万字,并30多次获全国及省级奖项。
退而不休,让新四军精神活在当下
“研究历史不是为了故纸堆里的沉寂,而是要让精神活在当下。”退休后的刘以顺不仅没有停下脚步,反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新四军精神的宣传阐释中。
作为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刊《云岭》主编,他带领团队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策划专栏,刊登系列研究文章和纪念活动纪实。即将出版的第三期将收录8位专家在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专题报告会上的发言,系统阐释新四军精神的时代价值。
刘以顺的身影活跃在机关、学校、社区、部队……他为幼儿园孩子讲5分钟的新四军小故事,为中小学师生做半小时的革命传统教育,为机关干部和部队官兵开展1小时的专题讲座。2021年6月,他在金寨县大湾村讲授党史教育课,在说到彭雪枫跪求认母等感人故事时,刘以顺自己哭了,台下的听众也热泪盈眶,安徽电视台专门对此进行了报道。
这种“以细节打动人心”的讲述方式,源于他扎实的田野调查。他走遍皖江两岸的新四军旧址,查阅省档案馆的珍贵史料学术研讨会上追踪历史见证者,采访皖南事变突围老战士及亲属。“每一个数据,甚至在全国、每一段对话,都要反复核对出处,这是对历史的敬畏。”
党校担当,红色资源育人的实践者
刘以顺的坚守,是校(院)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的一个缩影。
作为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诞生地,校(院)始终重视抗战历史教育与党性教育的融合。2018年,由省委党校牵头,联合省党史研究院、省档案局等单位建成“新四军文库”,收录大量珍贵史料并实现数字化,为研究提供坚实支撑。
在干部教育培训中,校(院)将新四军历史作为必修内容,组织学员赴泾县、金寨等地开展现场教学,让学员在实地感悟中传承红色基因。“安徽有这么丰富的新四军历史资源,就应该用好这个活教材。”刘以顺建议,应进一步增加抗战历史在干部教育中的比重,通过故事化教学、情境化体验,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等抗战精神真正入脑入心。
如今已进入耄耋之年的刘以顺,仍笔耕不辍。他创作的《红军长征故事》《中共百年追梦故事》正在反复打磨中“。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写下去、讲下去。”这位在党近60年、满头银发的老党员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抗日战争的胜利告诉我们,精神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新时代传承这种精神,就是对胜利最好的纪念。”(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