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5年7月30第十四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读包拯述志诗《书端州郡斋壁》 将作风建设贯穿学员管理全过程 让优良家风照亮人生前行路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包拯述志诗《书端州郡斋壁》

□ 作者 陆维玲

包拯一生克己奉公,为官刚正不阿,以清正廉明流传千古。他仅留下一首述志之诗《书端州郡斋壁》,“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短短四十字,却如铸铁铭文般深刻道出其清廉正直、忠心报国、为民造福、无愧于后人的为官初心,堪称千年官箴之范。这首诗是包拯于1040年任端州知州时写在郡守府第的墙壁上,旨在自我警示以及向官员和百姓表明自己为官理念与道德准则。

全党上下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努力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推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重温包拯的这首诗,对于党员干部涵养清正之风、涵养为人之道、涵养栋梁抱负、涵养历史担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清心为治本”:清明自律,涵养清正之风

《书端州郡斋壁》首句“清心为治本”,强调政治治理的根本在于内心的清明与自律。包拯一生为官清俭、克己奉公,不置私产、不谋私利。据《宋史·包拯传》记载,他在担任端州知州、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等职期间,拒受贿赂、断案如神,深受百姓敬仰。他曾上疏仁宗,恳请惩治贪官污吏,所奏“请斩王逵”震动朝野,表现出清廉从政、以身许国的坚定立场。

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关键在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必须牢记党的宗旨、不忘初心使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思想上打牢拒腐防变的堤坝。面对各种诱惑和围猎,党员干部要清心自守、慎独慎微,将“廉”字刻入心中,把自我约束、自我警醒融入日常,把廉洁自律内化为信仰、外化为行动,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迷失方向,在小事细节中不失守原则。

“直道是身谋”:刚正不阿,涵养为人之道

“直道”即正道、公道;“是身谋”即为身之谋略。包拯认为,为人之道应以刚正不阿为本,而非趋炎附势、苟且偷安。正是这种“直道为谋”的精神,使包拯在官场中始终不屈于权贵、不徇私情,赢得“铁面无私”的历史美誉。

党员干部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中坚力量,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群众,坚守刚正不阿的品质,敢于直面问题、动真碰硬。要以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在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引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要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处理事务,不偏袒、不徇私。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不退缩、不逃避,主动承担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对于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行为,坚决予以抵制和打击,毫不留情。要通过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强化制度的约束和监督的力量,促使党员干部时刻保持警醒,坚守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的底线。

“秀干终成栋”:强化自身,涵养栋梁抱负

“秀干”指茁壮成长的绿树,“栋”是房梁。从字面来看,“秀干终成栋”的意思是优秀的树木最终会成长为能够作为房梁的栋梁之才。它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最终会成就大业。这句诗强调了只要具备潜力和优秀的品质,经过时间的沉淀和自身的努力,最终能够堪当大任、发挥重要作用。表达了作者誓做国家的栋梁、济世益民的非凡抱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党的事业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党员干部只有努力持续学习,不断强化理论武装、更新知识体系,掌握新的政策法规和业务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注重实践锻炼,积极投身工作一线,勇于承担重要任务,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善于反思总结,定期回顾工作中的得失,从成功中汲取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策略,克服能力不足、“本领恐慌”。还要培养创新思维,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和做法,以创新的方式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推动工作高效开展。

“史册有遗训”:以史为鉴,涵养历史担当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则是一种以史为鉴、自警自省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在包拯看来,历史不仅是教科书,更是警示录、明镜台。他以诗铭志、以诗警世,将自己的为政理念化为可传之训、可感之风。

只有以史为鉴,不断涵养历史担当,党员干部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为党和人民创造新的业绩。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从党的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要树立大历史观,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历史事件中的成败得失,反思自身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策略。要增强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时代脉搏,站在历史的高度思考问题,提前谋划、主动作为,为解决当前和未来的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要传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秉持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作风。要将历史担当转化为实际行动,立足本职岗位,积极投身于党和人民的事业。

包拯虽只留下《书端州郡斋壁》一首诗作,但其思想之精深、精神之坚韧、人格之光辉,早已超越了文字的承载空间,成为中华廉洁文化的重要象征。今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巨轮行稳致远,迫切需要以包拯之清风正骨滋养新时代干部之魂,以《书端州郡斋壁》之诗心铭刻作风建设之责,让清廉、正直、务实、担当成为党员干部鲜明的底色,不断汇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