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作为第九批选派干部踏上六安市裕安区林寨村这方生机勃勃的土地时,心中既有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豪情,也深知肩头责任的分量。驻村期间正值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实践与学习教育让我明白:党的作风建设,绝非远在天边的抽象要求,而是近在咫尺的党性锤炼;它不仅是悬在头顶的戒尺,更是引领我扎根乡土、服务群众的价值灯塔。
深耕原著:在学原文的字里行间筑牢思想根基
《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作风建设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以下简称《摘编》),蕴含着我们党对作风建设内在规律的深邃思考和对管党治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通过学习教育,让我从理论层面廓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迷雾。
对“作风建设是基础工程”的再认识。以前或多或少存在把作风建设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割裂开来看的模糊认识,觉得前者主要是纪律约束,后者才是“硬任务”。《摘编》中反复强调“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等论断,如重锤般敲醒了我:优良的作风本身就是强大的生产力、凝聚力。试想,一个干部若作风漂浮、态度蛮横,甚至行为不端,即使他经手落地的项目再多,又怎能真正赢得民心,激发群众参与发展的内生动力?作风正,则民心顺;民心顺,则事业兴。这绝非口号,而是在看到群众因为村干部真诚务实而主动配合征地搬迁、积极参与环境整治等工作后,获得的切身体悟。
对“密切联系群众是最大政治优势”的再升华。《摘编》中关于群众路线的论述,让我找到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关键”。在基层,我对此有了更接地气的理解。这要求我们不能坐在空调房里“遥控指挥”,而要卷起裤腿走到田间地头,坐到老乡的小板凳上,用带着“泥土味”的方言去沟通;要求我们处理矛盾纠纷时,不能只讲法条文件,更要体察人情事理,寻求让双方都能接受的“情理法”平衡点;要求我们推动项目时,不能只盯进度报表,更要倾听实施过程中老百姓的真实想法和实际困难,及时调整优化。一次次“板凳会”让我真切感受到,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群众才会向你敞开心扉,政策才能真正落地生根。这份“密切联系”获得的信任,是任何物质投入都难以换取的宝贵资源。
对“破‘四风’顽疾贵在持之以恒”的再警醒。《摘编》深刻揭示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巨大危害,特别是对隐形变异新动向的剖析,发人深省。学习时,我不断对照反思在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微偏差”:是否为了追求“亮点”而忽略了对真正困难群体持续的关注?是否在准备汇报材料时过于注重形式而淹没了对核心问题的梳理?是否在走访中下意识地选择路线而忽视了某些位置偏远、情况复杂的农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这警示我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以“检身若不及”的自省态度,从小事小节严起,自觉抵制任何可能侵蚀优良作风的思想和行为的苗头。深知在基层这个大熔炉里,每一次细微的选择,都关乎作风的成色。
知行合一:把学习教育成果内化为驻村实践的行动准则
坚持“实”字当头,力戒形式主义。“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在实践中,我们将此原则具体化。在探索发展村集体经济产业时,不再简单追求“名头响”“调门高”,而是从当地禀赋特点、不为村里增加负担出发,邀请专家到村实地调研指导、联系第八批优秀驻村干部传经送宝、倾听村干部和农户的想法意见、实地考察乡村产业的经验教训,通过前期科学论证,确定项目发展方向,带动项目落地。在业务工作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到位不越位、帮办不代替”,不懂的跟着学习,能做的当好桥梁纽带,让自己成为村“两委”开展工作的助力,共同成长的伙伴。当看到集体经济因为帮扶资金带动产业实现了增收,当看到村民们因为邀请省内专家来村义诊而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时流露出满意的笑容,我更加坚信,学习教育要求我们反对的“虚浮之风”,正是为了保障落在“实处”的成效。
秉持“廉”字修身,倡树清正之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让我在帮扶资金和驻村办公经费的使用上时刻警醒。驻村工作涉及各种经费,要从规范财务支出审批流程、严格执行财务公开制度做起,确保集体“钱袋子”在阳光下运行。在村电动汽车充电站的项目建设过程和“村企合营”品牌大米的实施过程中,坚决执行“四议两公开”程序,项目选定坚持市场调研与集体讨论结合,实施过程坚持公开透明不缺项。面对农村地区所谓的“人情往来”时,带头严守纪律,并带领村“两委”逐条学习今年新出台的《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坚持“非公”性质不参与、礼金礼品不能收。日常吃住在村,也时刻谨记不占村里一点“便宜”,不给村里增加任何负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履行好作为第一书记的政治责任。这些日常细节的坚守,让我体会到,“俭”不只是省下多少开支,更关键的是涵养了一种廉洁自律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它维护的是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清正形象。
聚焦“干”字为要,激发担当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是坐在办公室打电话发号令?还是直面群众做工作?在林寨村,每当村民遇到困难和问题,第一时间就向村干部们反映,而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入户上门解决问题,这让驻村伊始还有些缩手缩脚、顾虑重重的我深受触动。总书记教导干部要“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此次学习教育更是要求“开门教育”,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于是我的电话号码在村部的大屏上实时滚动,我也越来越多地和村干部一起走入农户家中。面对拆破拆旧、旱厕改造,部分群众有顾虑、不理解,我们上门谈心,算长期账、看远期图,争取群众的理解;二轮土地延包、土地流转,总有群众搞不懂、有意见,我们耐心讲解,手把手指导操作;入户路修缮,有些群众诉求急切、翘首以盼,我们走遍村里每个角落,积极谋划资金项目争取能通尽通。一个个矛盾化解在现场,一个个政策送到家门口,干部担当精神的要求,在解决这些具体难题、增进群众福祉的过程中得到了最实在的回应。
驻村的岁月,是学习与实践相互激荡、党性修养与作风建设深度融合的宝贵旅程。学习教育不仅廓清了我的思想认识,更重塑了我的行为模式。它让我懂得,作风建设的根本,在于心中是否装着人民,行动是否对得起这片土地。未来的征程,我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内化为政治自觉、外化为工作习惯,坚持脚步向下,扎根在林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用心倾听民声,用情化解民忧,用力解决民盼,努力在服务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留下属于一名普通驻村干部坚实的奋斗足迹,让优良作风在党的优良传统与时代脉搏的交响中焕发新的光彩。【作者系宣传部(统战部)一级主任科员,校(院)选派驻林寨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