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主体班学员在六尺巷开展现场教学 周桥 摄
在青砖黛瓦的六尺巷口,“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跨越三百年时空,正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桐城六尺巷时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精心打造的“六尺巷工作法”现场教学课程,正是对这一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课程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基层善治路径”为主线,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论述,聚焦“六尺巷工作法”的实践逻辑,构建起“理论溯源-具体实践-启示升华”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这堂课不设讲台,没有课本,而是将六尺巷、西苑社区、蟠龙村三个现场教学点串联成“文化坐标+社区样本+乡村典范”的三维实践场域,直观呈现“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的工作路径,让学员在实地探访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治理智慧。
课程特色:三大现场教学点的治理叙事
六尺巷——礼让文化的精神坐标。走进桐城文昌街道六尺巷,青砖黛瓦间流淌着“和为贵”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考察六尺巷时强调:“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嘱托,正是“六尺巷工作法”的初心之源。
学员们驻足于“礼让碑”前,聆听讲解员讲述张吴两家各让三尺、成就六尺佳话的故事,感悟“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六尺巷不仅是一条物理空间的小巷,更是一条贯通古今的“文化走廊”——它启示我们:基层治理需以文化润心,让“礼让”成为化解矛盾的情感纽带,让“和谐”成为社会治理的价值坐标。
西苑社区——老旧小区治理的红色港湾。从六尺巷向西步行十分钟,便来到西苑社区。这个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老旧小区,曾因私搭乱建、毁绿种菜等问题突出,居民反应比较强烈。如今,社区以“六尺巷工作法”为引领,将废弃停车场改造成“红色港湾”睦邻站,运用“四微工作法”(微网格、微联盟、微服务、微信用)打造居民协商议事、学习交流的温馨家园。
“六尺巷调解室”是社区的另一张名片。调解员运用“听、辨、劝、借、让、和”六步法,以“六尺巷”典故为调解“润滑剂”,有效地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矛盾调解满意度始终高达100%。居民李阿姨感慨:“现在遇到问题,大家第一反应是‘学学六尺巷’,各让一步,事情就好办了!”
蟠龙村——乡村振兴的和合之路。嬉子湖镇蟠龙村这个曾经的省级重点贫困村,如今摇身变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村集体收入达128万元,秘诀就是“六尺巷工作法”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
在御龙现代农业生产基地,800余亩土地流转顺利完成,村党总支书记江韦介绍:“土地流转前,我们开了多场‘板凳会’,既让村民充分表达诉求,也劝导他们合理预期,互让互利,最终达成了共赢方案。”六尺巷的“让”文化,在这里转化为村民让利促流转、企业让利助增收的双向奔赴。
“三人行”老书记工作室是蟠龙村的另一道风景。三位离任老书记发挥余热,调解纠纷、宣讲政策,用“老面孔”化解“新问题”。工作室成立以来,推深做实“六尺巷工作法”,弘扬谦和礼让,培育文明新风,推动蟠龙村从“信访重点村”变为“零上访村”。
课程启示: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践
通过三个教学点的参观体验和互动,学员们深刻认识到,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构建“三治融合”的立体框架。党建引领是核心,群众参与是基础,文化浸润是保障。西苑社区的“四微工作法”、蟠龙村的“三人行”老书记工作室、“巾帼家和工作站”都体现了自治、法治、德治的深度融合,既传承了“和为贵”的传统智慧,又融入了现代法治精神,为基层善治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然而,并非每一个地方都有“六尺巷”这样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这种短缺并不意味着基层工作就会因此受限。“六尺巷工作法”既有其特殊性,也具有普遍性,为我们提供了工作启示。这些工作启示得以体现“六尺巷工作法”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过程中,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体现了“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这个“变”体现为五个“新”。
突出新时代新结合。“六尺巷工作法”的成功,源于六尺巷故事是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典故,“和为贵”的核心内涵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理念,与基层治理的工作要求相契合。因此,开展基层治理,要挖掘本地优秀资源,挖掘资源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使其与现代治理、群众需求相契合。同时寻找矛盾最突出最尖锐的点作为突破口对优秀资源加以应用。
突出新时代新方法。“六尺巷工作法”从最初的矛盾调解发展到诉前诉中调解、诉后执行和解,深化到“三治融合”“五治融合”,到现在“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形成了“枫桥经验”的桐城模式。桐城市循着不同时期的不同矛盾、不同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不断变化、不断进步。因此,开展基层治理,要评判过去管用的方法现在效用是否仍在,深度挖掘现有资源中与新时代的新需求相契合的价值,在统一价值理念下保持前后方法的衔接与延续。
突出新时代新元素。针对矛盾纠纷主体多元、诉求多元、类型多元的新特点,“六尺巷工作法”的内涵和外延从一元到多元,不仅有“六事”等老元素,还有共建共享、高效服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新元素;不仅将六尺巷蕴含的“和合”文化发扬光大,这是它的源头,但并非止步于此,又汲取了乡贤文化、协商文化、法治文化的精髓,进行了延伸,打造出了很多基层治理的亮点。因此,开展基层治理,要找准文化内核,围绕文化内核拓展外延维度,依据外延维度丰富治理元素。
突出新时代新目标。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会推动基层治理能力不断发展不断升级,群众有时候出现的不满情绪往往是因为他们的需求迭代更新了。因此,我们的治理目标需紧贴时代脉搏,紧扣群众需求,让群众收获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开展基层治理,要了解群众需求,了解政府资源,在资源可及情况下按照群众需求设置目标。
突出新时代新边界。“六尺巷工作法”从乡村治理体系走向城镇、社区、行业治理体系,是桐城基层社会治理品牌,也是安徽三大治理品牌之一。由“六尺巷工作法”缘起可知,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基层治理,要通过标准化手段将经验固化,将经验打造成具有操作性、普适性的工作标准,推动标准化的经验向其他领域延伸。
【本课程获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现场教学比赛省校组一等奖,作者单位: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